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22)

已有 2058 次阅读 2021-6-8 07:04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22)

武夷山

 

第一则

本文选题新颖,开展了有趣的探索,同意发表。

1.  我就原稿的英文表达提了个别意见,见附件。

2.  文章大标题里未出现“肥胖症”,但引言一上来就说肥胖症,不合适。应把引言的第二段改为第一段。或者,作者若希望强调肥胖症,则可以增加一个副标题,将Obesity写进副标题。

3.  作者是否可讨论一下本文所述方法若应用于中文环境需要注意什么。例如,医学术语是“肥胖症”,日常用语中也说“肥胖”,则社媒用语和医学术语高度一致。但是,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只用“中风”这个词,但在专业文献中至少有“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和“中风”三种说法,则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就比肥胖症的情形要复杂得多。

 

第二则

 

1、三个变量与数字化指数的关系,最好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看看到底孰因孰果,还是互为因果?只有回归方程,反映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不知是否来得及补做这件事?

2、对湖北湖南、甘肃重庆的对比,很有意思,但是要分析得更全面些。例如,现在对比的全是人均指标,没有总量指标,可能不合适。也需要对比总量指标,还需要对比是否有“金牌选手”。湖北有全国著名的武汉大学,湖南没有像武大这么厉害的大学;而且,武大信息管理系全国第一,它可能为本省输送了很多信息化人才,等等,这些都应考虑。

3、案例偏少。最好还有穷国、穷省、穷地区通过数字化建设翻身的典型事例。比如,在旧中国,穷人的孩子中举做官后,就可能改变全家的命运。那么,有没有通过数字化建设改变一乡一县面貌的事例?国外实例亦可。如果有,是怎么发生的?纯属偶然,还是某些Agents起了作用?这些事例能产生什么启示?

 

第三则

1、对策中,第一条应该是人才队伍建设。现在没有单列,只在第6条带了一下,太弱。首先需要分析,目前广西人才队伍的来源构成:多大比例是本区培养的?多大比例是外来的?如果答案是前者,就要看看本区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与我们今后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我估计很不吻合。那么,区政府必须介入,明确要求高校在各方面(包括专业设置)配合地方科技经济发展。同时要问,外地人才来广西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增强吸引力?若语言障碍是原因之一,那么还得加强普通话推广。总之,还得做一番分析。尤其需要分析,除科技人才外,广西最缺的社科类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哪些?比如,多少人善于与外商谈判?多少人有资格做合格的国际专利代理?对于紧缺人才,如何引进,如何抓紧培养?广西有没有面向国内人才市场的引智办?如果答案是外地人才为主,那就要问:本地人才跑到哪里去了?

2、在科技攻关方面,院(中科院)地合作做得怎样?校(本区高校)地合作是否活跃?要多学习浙江的经验,他们在借助外力方面做得是无孔不入。比如宁波科技情报所就请一个高校教授当他们的兼职副所长,允许此人在名片上打出副所长的旗号。这只是他们普遍借用外脑的一个缩影。

3、在中医药发展方面,除了已经列的几条外,我认为要加上“打造品牌”,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是如何挖掘传统药方,创制新的中成药,多推出像三金片这样的名牌?二是如何打造中药企业的形象?与同仁堂当然没法比,但是向“金珠藏药”看齐总可以吧,他们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异军突起,在全国树立了企业品牌形象。

4、在平台建设方面,要强调特色。凡是可利用全国性的平台的,本区就不必再建设,要建就建确实能为本区服务的平台。比如,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考虑到四川的中草药资源,建设了中草药资源数据库,非常有特色。广西科技信息网已经流量这么大了,如何将它进一步建成企业的“贴心人”,使广西的企业有什么服务需求都愿意向这个网提出来,那么这个网的价值就了不得了。

5、在农业方面,广西生态环境不错,如何打出绿色农业品牌,似乎尚未考虑。人大温铁军教授在农村搞试验,让农民种植纯粹的绿色作物,完全不用农药化肥,并在北京建立了销售平台,高价销售,很受欢迎。现在市场上的所谓绿色农产品很多是假的。有些地区污染严重,想搞绿色农业也搞不了了,广西还有机会。

6、在引进技术方面,要组织或组建专门的机构,帮助识别最合适的候选技术(可采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这样才能使今后消化吸收的成功率提高。好比选择配偶时马马虎虎,则结婚后很难长期维持。

7、总的感觉,现在这篇文章里,为广西选择的产业太多(抓不住重点)、太重(偏向于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对农业、糖业、中医药、海洋等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可持续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并没有充分重视。自治区领导似乎还是想抓中短期对GDP影响大的产业。我现在说这些可能是白说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90199.html

上一篇:有用与可靠知识之科技史考察
下一篇:美国加州一名音响工程师的哲思(3)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 李毅伟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