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文学艺术界借鉴“扩大的同行评议”的做法
武夷山
科技界的同行评议,最好是“小同行”之间开展评议,因为隔行如隔山,你让一位超导物理学专家去评审天体物理学论文,恐怕不合适。
可是,如果是小同行,“双盲”也许就形同虚设了,至多做到单盲(被评审人不知道评审人是谁)。我曾盲审一篇稿子,我一看论文选题和行文风格,就知道作者是谁,因为科学计量学的圈子就那么大,相互都比较熟悉。那么,如果评审人与被评审稿件(或申请书、报奖资料等)的作者或当事人有过节,且心胸狭窄,被评审者的命运就不妙了。
可能是由于科技界“隔行如隔山”的现象普遍存在,迄今有资格参加同行评议的人是较少的。而在其他行当,比如文学艺术界,其实是存在着“扩大的同行评议”的,只是人家不这么叫。在文学艺术界,主要由受众和文学艺术评论家来进行评议。比如在电影界,有金鸡奖(专家评选)和百花奖(大众评选)。这里的专家,可以是著名电影导演和演员,也可以是专门从事电影研究评论的专家,后者自己不做导演和表演,就与被评的导演和演员没有多大利益冲突。
在科技界的同行评议中,迄今基本上没有大众什么事。如果“开放同行评议”(其含义见https://plos.org/resource/open-peer-review/)的做法逐渐推广开来,则更多的人(按照过去的标准也许够不上评审专家资格的人)也能参与同行评议,那多好!这是第一类的“大众”。当然,从全社会说来,学术研究人员总归是小众。
第二类“大众”指的是关心科技、关心学术但未必发表很多论文甚至完全不发表论文的一个群体。比如,我过去认识一位在高校食堂做管理工作的人,阅读面极宽,学术鉴赏眼光极高,像这样的人参加扩大的同行评议完全没问题。他们不一定适合做“此文能不能发表”的判断,但完全可以就已发表文字的价值进行判断。
对于科技界,相当于文学艺术评论家的人,其实是科技元勘(science studies)研究人员。他们将科学技术自身作为研究对象,虽然他们不做具体专业领域的科研,但可以从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技情报学、科学计量学等角度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做出自己的独特判断。今后的科技奖评选过程中,若能吸收他们参加,则最终的判断应比只依赖学科专家的意见做出的判断更稳健。我曾参加过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的终评,亲身体会到,像我这样大体上属于科技元勘背景的人还是能够在评选过程中做出一定的贡献的。
遗憾的是,不像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之间可能有较频繁、良性的互动(我说的是健康、正常的互动,而不是作家出钱请评论家写夸赞的文章或举办所谓的作品讨论会),科技元勘研究人员与第一线的科技人员之间的互动迄今是较缺乏的,尤其是在我国。我希望双方有更多的互动,扩大的同行评议只是这种互动的一个侧面。
我在2007年就发表过“科学评论与科学元勘”一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815.html),指出科学评论与文学评论是类似的,只是对象不同。该文还介绍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教授Ahti-Veikko Pietarinen的观点:科学评论学与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其实是一回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