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翰墨菊坛结艺缘

已有 2618 次阅读 2020-11-23 18:54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翰墨菊坛结艺缘

作者 李燕


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11-2316:02

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寿登九三而去,悼念之际,不禁追忆起他与家父李苦禅的一段友情。依年序,家父比欧阳中石先生长二十九岁,但是出于对传统书法艺术和京剧艺术的喜爱,两位鲁乡之士结为忘年交。他们崇敬传统书法艺术,自不待言;倾心于京剧艺术,则令他们结缘愈深。

上世纪五十年代,李苦禅(前右)、奚啸伯(前左)、欧阳中石(后右)和张守常(后左)的合影

家父认为京剧与美术是中华写意美学的不同表现形式,艺似不同而其理皆通。他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率先将京剧纳入高等美术教育,亲自登台示范,兼文带武,渐成翰墨丹青界特立独行之例。上世纪五十年代,经高唐同乡、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守常先生介绍,家父与菊坛奚派创始名角奚啸伯先生相识,随即又与奚派高足欧阳中石先生结为知己,一同去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右图)。此后,每当家父与欧阳中石先生相晤,言谈间不离京剧与书法的关联与奥妙,而非寻常票友的泛泛而谈。

最近我重看欧阳中石先生1998年的一段录像,当言及家父“成为国画界一代宗匠,跟他爱戏有着很大的关系”时他说:“他和我的老师奚啸伯是朋友。他还有特殊的东西,是别人不太能够有的——他的画案子旁边立着刀枪把子,我觉得这太有意思了!我们就谈起戏来。我说:‘您怎么喜欢这玩意儿啊?怎么喜欢武的呢?’他说:‘武的戏是一种造型艺术,这种造型艺术和画画是一致的,互相沟通的。’他还跟我谈过戏的‘程式化’,他说:‘现在都说这戏程式化了,程式化是可以的,关键是要给程式化以艺术的生命,这就活了。’若不是艺术大师,这些话是说不出来的,是理解不到这个高度的……”在言及家父“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个观点时,欧阳中石先生说:“那两句话说得太好了……我现在体会,书和画的关系不光是‘同源’。大家一般都提‘书画同源’,原本是同源,可后来分流了,分流以后,他又给它合在一块儿来考虑,所以我觉得那两句话的高度,在于把书和画分流以后的关系说清楚了,应当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发挥这两句话。”

记得一位外宾曾在家父的行草条幅前驻足良久,家父问他:“您认得中国字?”他说:“不认得,但我觉得中国书法里有一种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家父笑问:“莫非您是‘观音’?”确实,家父在讲写意行笔时,常常列举京剧名家的行腔音韵,以对照讲解。欧阳中石先生兴之所至时,也边唱边写,非知音者认为那是一种娱乐,非也!近日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了一段《白帝城》,那是欧阳中石先生六十三岁时留下的珍贵音像,他的演唱精妙入微地表现了征吴惨败的刘备那悲恨交集、气若游丝的内心独白,行腔凄婉,韵味深沉,其难度大甚于表现慷慨悲歌之高昂,毕竟“艺术的病态绝非病态的艺术”。此段演唱正如家父所讲:“美有多种,有一种是比亚兹莱的白描表现的那种凄凉悲苦中的美。”细品欧阳中石先生的京剧行腔,恰如欣赏怹的书法行笔,于使转微妙处,方显二者之异曲同工。

1983年6月11日家父仙逝,山东学界人士公推欧阳中石先生为家父出生地高唐李奇庄书写“李苦禅故里”。欧阳中石先生含悲运笔,书写多次方才选定一幅,镌于石碣,立于励公小学广场。此石碣已经成为家乡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他们二人的永久情谊。

如今力倡“文化自信”,前提是要有文化。文化要在前贤积淀中觅经验,要在前车之鉴中知教训,我们只有认真地这样做了,才是对欧阳中石先生以及一切先贤的最好纪念。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李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59596.html

上一篇:“科学欧洲”对科研诚信的关注
下一篇: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方式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2 刘炜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