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me Considerations on Best Practice in Information for Development Projects
Wu Yishan
2006年3月31日
(这是我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主席团会议时的发言。我们中国提出的“信息促进发展”主题最终成为“全民信息计划”的五大优先领域之一。本文提到的于先生的案例我附在后面,很精彩。)
1. Each Council member seeks in her own country any worthwhile cases where information did promote development in visible way, and reports such cases to Bureau or Secretariat.
2. Bureau organizes a working group to examine literature to find any other suitable cases, no matter they occur in member states or non- member countries. Pool the cases from the above two sources into a case repository.
3. The working group or Bureau then does a pre-screening from the case repository, and identify cases that might be exemplary.
4. The working group gives advice to the “owner” country of those exemplary cases about how to execute a basic cost-effective analysis, including how to list all the cost items, explicit or implicit, and how to assess the economic benefit or social impact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development” projects. When the owner country is a non-member, Bureau directly contacts the project leaders to entreat their assistance.
5. Bureau decides on the final list of Best Practice cases, and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factors and project design features from these practices. Based on these successful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 designs, Bureau promotes and disseminates such best practice mode to all member countries. For instance, organize IFAP national committees to pay site visit to best practice organizations.
A case in China
CCTV has 14 channels, with its Channel 7 dedicated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re is a column in Channel 7 called “Experience in Getting Rich”. The idea this column promotes is that “Fortune is available everywhere but only action can make your dream true!” Each episode tells a true story about a successful individual. For instance, one episode tells us that Mr. Yu was originally a businessman in pharmaceuticals. Once in 2002, he heard that Hong Kong residents love goose meat and eat 100,000 geese every day. Then he started investigations and found that geese were in terribly short supply. So he made up his mind to build a goose raising farm. By early 2006, he has earned 10 million yuan through goose raising. So, his success originated from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a hearsay.
附:信息促进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
2006-04-06 11:18:55 来源: 央视《致富经》
http://money.163.com/06/0406/11/2E17NOQJ00251LEA.html举报
于世峰的朋友程亦之:“人家无心说的一句话,他就开始全国跑,拦都拦不住。”
于世峰弟弟 于世辉:“他现在做的行业和原来做的行业,从风险性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于世峰妻子 裴嘉珊:“不理解,他因为他朋友的一句话,而放弃了我们经营了十多年非常稳定的事业。”
于世峰:“一句话怎么了,就这一句话我以后把我以后几十年的路都策划好了。”
2002年年初,一个在香港做生意的朋友和他聊天时,随口说了一句香港人一天能吃掉10万只鹅,一听这话,于世峰是心头一惊。
于世峰:“我当时听到这个事情呢,哎呀香港也就几百万人,就是几百万的人口,他一天能 消耗到10万只鹅,那整个南方,广东,江浙一带,南京一带,我也知道他们爱吃鸭和鹅,那么这个市场就非常大了。我就觉得,一个商机出现了,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我要去趟香港。”
于世峰,今年34岁,20岁开始经商,和妻子在大连共同经营了一家医药公司,每年可以赚取几百万元的利润。本来日子过得四平八稳,但就因为朋友的这句话,几天后,于世峰就飞到了香港。
于世峰:“我到香港几天考察,我发现香港人确实爱吃鹅,鹅头,鹅胗,鹅脯呀,中午时间就有人排队买烧鹅。吃掉烧鹅,骨头用来煲汤啊,,但是呢,我还发现,在一些小的档口,用一些鸭子代替鹅来销售,那这说明什么,我可能不敢确定,香港一天能否消耗到10万只鹅,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香港肯定是缺鹅。”
离开香港后,于世峰沿着广东,江浙一带鹅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考察。回家上网一搜,发现国内外鹅的需求都远远大于供给。和医药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相比,鹅很明显的卖方市场无疑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然而,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精加工,长长的产业链中到底从哪入手呢?
2002年10月,于世峰决定当一回商业间谍,他把药品公司扔给了妻子,自己则专门到国内的一些鹅制品加工厂门口,每天等工人下班。
于世峰:“下班了,人都往外走吗,我看来看去,选来选去,选一个顺眼一点的,或者面善一点的,跟我比较容易沟通要,而且我能试探出一些情报来。”
一次,一个在国内能排头几名的大厂的加工工人给他透漏个信息,让于世峰大吃一惊。
于世峰:“他说一年只干几个月活,其他时间闲着,为什么闲着,不是产品卖不出去,是它货源不够。”
于世峰头回听说因为缺鹅而停产的,带着疑问,他走访了有关专家,结果发现由于鹅要散养,需要大量牧草,集约化养殖很困难,所以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大规模的养鹅基地。但是市场缺鹅倒确实是千真万确的。
于世峰:“这个机会不能放过,虽然说困难很多,我相信困难没有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所以说我要从这个环节进入鹅产业,所以我要去养鹅。”
公司员工 彭勇:“鹅飞起来了,太酷了。”
于世峰:“鹅飞起来老百姓不是说有灾吗? ”
饲养员:“那哪能呢,鹅体质好嘛。”
2004年4月,在听到朋友那句话两年后,于世峰从山东进了8000只种鹅,在大连金州开发区建起了一座5万平方米的种鹅场。然而,第一批就死了5000只,为了投钱买第二批鹅,他开始像妻子求援,想药品公司的利润贴过来,虽然妻子并不认可养鹅事业,但是选择了默默支持。
于世峰妻子 裴嘉珊:“男人嘛,我觉得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大命脉就是事业和家庭,这个事业他搏过了,如果他失败了,那他也不后悔,因为他既然选择他自己的事业和产业,就有他一定的道理,我觉得我没有理由不支持他。”
公司员工 彭勇:“你不会说让于总给吓得飞起来啦。”
从妻子手里于世峰拿走了50万的积蓄,第二批他进了1万只鹅,结果又死掉3000只,第三批于世峰进了一万三千只,这次技术终于过了关,只死了一千只。但前后半年他已经扔进去了150万,怀着对妻子的歉疚,于世峰想等鹅雏发到农民手里,收回第一笔鹅雏款就去给妻子买个像样儿点的礼物,哪想到最后他被烦得根本无暇去买礼物,因为大连农民根本不想养鹅。
于世峰弟弟 于世辉:“大连靠海生存的农民比较多,我哥的企业进入农村的时候,不少人有抵触情绪。”
公司员工 王金华:“养少了他觉得不太赚钱,赚得很少,一只赚10元,100只赚1000元,他觉得也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大连,一座海滨城市,海边的农民早已经习惯靠海吃海,本来于世峰打算将自己种鹅场孵出的鹅雏以每只5.5元的低价,主动上门推给农民,并承诺回收商品鹅,但却处处碰壁,谁也不要,索性,于世峰干脆把鹅雏价格提到每只6.8元,并定下养殖户家里必须有水面,一次必须购买两千只以上等等苛刻条件,利用各种媒介,坐在家里招募有实力养鹅大户。
于世峰:“人都有一种盲从的心理,而且还有一种越高不可攀的东西,他要了解到底怎么回事。”
广告登出后,一共有170多户来公司考察、谈判,于世峰从大连的不同区域精选了40户。刚刚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的xxx也是其中之一。
农民 朱妍:“我父亲在老家租了300多亩的一块耕地,本身这就是很大的一个后勤的支持,我们可以自己生产鹅的饲料,自己饲养,再一个三江鹅业会提供给我们一定的技术服务,而且种蛋的回收会给我们一个最低的市场保底价,让我们这项投资比较可靠一些。”
于世峰的目的是通过扶持起这些饲养条件比较好的大户,让他们来带动周围的农户,最终达到他规模化养殖的目的,当然打动这些大户他靠的还是利润。
公司员工 王金华:“在一定的地域里,他带动他周边的人,他的可信程度要比我们陌生人要高。一手托两家嘛,一手托到企业,他要靠企业来赚钱,另一手他也要考虑到农户,要在农户那儿找到资源,他将资源通过他的手卖到我们公司里来,他在中间获取一点儿利润嘛。 ”
于世峰:“咱们两家紧密合作,你们就是一个小企业了,就不是单纯的养殖户了。
农户 王建:“但愿但愿。”
公司员工 彭勇:“于总,你能不能给他们特批一个,给他们挂个匾。”
于世峰:“可以,咱们合作好的话,我们来检查,觉得可以的话,你可以以我们企业的名义进行销售鹅雏,技术服务。”
通过大户带农户,仅一年,于世峰就成功放出40多万只鹅雏,组织回收了n只商品鹅,并全部卖到了南方。
于世峰的草场
员工:“发芽了,已经见绿了。”
于世峰:“这么快啊,今年肯定丰收啊,春天来了,生机盎然啊。”
每年春季都是放鹅雏的季节,然而,2005年的于世峰却对来年春天即期盼又有点儿忧心忡忡,大连能养鹅的地方都开发了,怎么才能再扩大规模呢?而此时,一千公里外的吉林省双辽市辛凤水副市长也有点儿小烦恼。
吉林省双辽市副市长市长 辛凤水:“我们市内有两家鹅业加工,都是南方江浙那边来的,咱们原来只养几十万只的大鹅,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要多少,就这两家)现在看就这两家就得400万只。”
双辽市原属牧区,根据草原法禁牧后政府大力推广养鹅业。可现状是来收鹅的不少,可农户们养的却不多。
双辽市茂林镇党委书记 宋国地:“想养不敢养,另外市场变化大。”
2005年,于世峰招募大户联合养鹅的模式引起了双辽市市政府的注意,如果能引进企业,由双辽市提供土地,企业寻找市场承担风险,把双辽的农民拧在一起就可以形成规模了。
吉林省双辽市副市长市长 辛凤水:“我这里土地比较方便,有广阔的草原,除了他的饲舍建设外,种鹅可以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这对于他发展种禽是非常有利的,这就是我的优势。他也正是利用我这个优势来发展自己,那么他发展了,我农民养鹅业也就发展起来了,他深加工发展了,我地方将来的财税收入也就增加了,应该说这是个双赢的项目。”
2005年6月,双辽市代表团来大连考察,深受土地限制的于世峰喜出望外。2005年9月,于世峰再次征得太太的同意,来到了吉林省双辽市茂林镇,将医药公司赚取的两千万积蓄全部用于双辽1050公顷牧场的开发,一座预计可出栏千万只的鹅城开始动工。然而,接下来饲养资金却成了问题。
鹅城养鹅户 郑辉:“我现在最关心什么呢?就是这个环境我怕有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能不能保障。”
于世峰:“安全?安全问题找宋书记。”
双辽市茂林镇党委书记 宋国地:“这不这儿呢嘛,你看那不是吗,全围起来了,这圈儿都为着呢,整个咱这个1050公顷全围着呢。”
于世峰:“今年重修一下。”
鹅城养鹅户 李波:“倒时咱这儿全都戒严,外人不让进了。”
于世峰:“那当然了。”
为了节省自己的资金缺口,在双辽市政府的支持下,于世峰决定合众人之力,将1050公顷的牧场牧场分成200份儿,在靠近双辽附近的大连、沈阳、长春等地召集有兴趣养鹅的业主共同建设,业主自己种草养鹅,而他负责提供鹅雏、技术以及种蛋和商品鹅的回收。
鹅城养鹅户 李波:“就这一个单元是五万平方米,(你已经买了?)已经买了,已经投资了。按照这个面积能养一万只左右,城市里,说心里话,也没什么可做的,再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也不像年轻人能闯了,咱就想找一个也可以说是养老吧,然后自己还能干点儿什么,可以增加点儿个人收入。”
鹅城养鹅户 郑辉:“现在觉得我不想养那么多,一年养到6000-8000只就行了,一年养两茬到三茬,一年怎么也赚6-8万元吧。”
2006年农历年前夕,第一批招募的50个人已经赶赴初步建好的鹅城考察,随后,于世峰连办四次鹅城招募会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参加,同时他委托南方加工厂生产自己品牌的鹅产品也正式上市,万事俱备,只等春天,只要草一返青,于世峰和这些养鹅大户将共同在双辽营造东北最大的鹅场,而他即将上马的深加工生产线也将有了充足的货源。
2006年2月14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于世峰一直惦记着那个想给妻子但一直没空去买的礼物,怀着一份歉意,也带着一分爱意,于世峰给妻子买了一朵玫瑰花,并向她许了一个愿。
妻子:“他说,老婆,在你今年过生日的时候,我肯定会送你一件用鹅绒,用纯白色的鹅绒做的鹅裘皮,可能在中国是仅有的一件儿。那么不管他在什么时候能送我这个礼物,或者他最后送不成,我心里都是非常感动的,虽然他选择了这个行业,但同时他心里也有我,那么我觉得不论如何我都要支持他。”
分享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