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QSS(量化科学元勘)专辑上线了 精选

已有 7100 次阅读 2020-7-2 08:05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QSS(量化科学元勘)专辑上线了

武夷山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QSS,量化科学元勘)是ISSI(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的会刊。该刊的诞生有段故事。

    原来有一个刊物叫Journal of Informetrics(信息计量学杂志),是爱思唯尔旗下的,影响因子不低。该刊编委会全体成员曾致信爱思唯尔,希望爱思唯尔在开放获取(OA)方面迈出一大步。由于没有获得爱思唯尔方面令人满意的响应,编委会全体成员就全部辞职,好比一次集体哗变。我不知道在世界学术期刊史上,有没有类似的其他“哗变”事件?“哗变”的这一批学者迅速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支持下创办了一个新的OA季刊,便是QSS,主编为荷兰莱顿大学科技元勘中心副主任Ludo Waltman教授,原来的Journal of Informetrics编委会成员整体变身为QSS的编委会成员。Journal of Informetrics又聘请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的信息计量学家黄慕萱教授担任新的主编。

    QSS的第一期是2020年初出版的冬季号,第二期是春季号,第三期是夏季号,其中包括一个专辑,6月29日刚刚上线,请大家欣赏(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oc/qss/0/0)。第三期纸本期刊大约9月份才能印出来。

    第三期共29篇文章,常规论文16篇,“质性科学元勘与量化科学元勘之间的桥接及研究日程”专辑的文章13篇。专辑组稿者希望作者讨论的是,“在科学技术元勘、科技政策、创新元勘、科学社会学、科学学等宽泛的领域及相关领域中质性研究进路和量化研究进路之间的创造性协同效应”。本期专辑采用约稿方式,北京农大图书馆赵勇教授、北大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助理教授杜建和我合写的一篇文章是此专辑中唯一非欧美国家作者的文章。

    专辑包括以下文章。

 

Whose text, whose mining, and to whose benefit?(谁的文本?谁的挖掘?对谁有益?)

Christine L. Borgman(美国加大洛杉矶分校情报学杰出教授)

 

Numbers or no numbers in science studies(科学元勘中的数量与非数量)

Geoffrey C. Bowker(美国加大欧文分校情报学系教授、“设计中的价值”实验室主任)

 

Beyond networks: Aligning qualitative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studies(超越网络:将质性研究和计算科学元勘整合起来)

Alberto Cambrosio(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之社会研究系教授)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Jean-Philippe Cointet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 and Alexandre Hannud Abdo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

 

Against method: Explod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反对方法:打破质性科学元勘与量化科学元勘的边界)

Donghyun Kang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 and James Evans(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知识实验室主任;圣菲研究所兼职教授)

 

Gender, science, and academic rank: Key issues and approaches(性别、科学和学术地位:关键问题与进路)

Mary Frank Fox(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Geograph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 proximity approach(科学知识地理学:邻近性进路)

Koen Frenken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哥白尼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创新元勘教授)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 should be framed with middle-range theories and concept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应该用社会科学的中距理论和概念作为量化科学元勘的框架)

Thomas Heinze(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组织社会学教授) and Arlette Jappe

 

Powerful numbers: Exemplary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 that had policy impact(威力无比的数字:产生了政策影响的量化科学元勘之例证)

Diana Hicks(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and Kimberley R. Isett

 

From indicators to indicating interdisciplinarity: A participatory mapping methodology for research communities in-the-making(从指标到标示跨学科性:针对形成中的科研共同体的参与式图谱方法)

Noortje Marres(她是英国华威大学跨学科研究方法论中心的主任、教授,目前是荷兰莱顿大学的访问教授)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 and Sarah de Rijcke

 

Past as prologu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onfirmation in science(以过去作为开端:科学中的确证研究之进路)

Henry Small(普赖斯奖得主,美国科技战略公司的资深科学家,SCI创始人加菲尔德的战友,我翻译的Henry Small回忆加菲尔德的文章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55356.html

 

The impact of J. D. Bernal’s thoughts in the science of science upo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oday’s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cience(J. D. 贝尔纳的科学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及对当今量化科学元勘的启示)

Yong Zhao(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赵勇教授)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Jian Du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 and Yishan Wu

 

Is “the time ripe”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isconduct in science?(对科学不端行为开展定量研究的“时机成熟”了吗?)

Harriet Zuckerma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荣誉教授、名著《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作者,她已经83岁了)

 

Bridging the divide betwee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弥平质性科学元勘和量化科学元勘之间的鸿沟)

Loet Leydesdorff(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传播学院教授、普赖斯奖得主、本期专辑的组稿主编之一)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Ismael Ràfols(荷兰莱顿大学科技元勘中心的资深研究人员,本期专辑组稿主编之一)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templates/jsp/images/orcid.png, and Staša Milojevic(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情报学、计算和工程学院副教授,本期专辑组稿主编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40268.html

上一篇:[转载]民国初就有“新发地” 并非平坟而得名
下一篇:我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生办的《研究生快讯》写的读后感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12 刘立 许培扬 黄永义 史晓雷 郑永军 熊泽泉 杨正瓴 曾杰 蒋新正 周忠浩 李学宽 曹广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