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古希腊民族志里的环境文化

已有 2832 次阅读 2020-6-4 12:5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古希腊民族志里的环境文化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0年6月4日)


2020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尔巴拿—香槟分校的古典学助理教授克拉拉·博萨克—施罗德的著作,Other Natures:Environmental Encounters with Ancient Greek Ethnography(本文作者译为“他者眼中的自然:与古希腊民族志的环境学相遇”)。

本书作者认为,古希腊的民族志著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由此可瞥见古人的环境思想、假定与忧虑,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联系。她重点考察了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学者希罗多德和狄奥多罗斯的著作,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希腊之外的族群(如埃塞俄比亚人和波斯人)之活动如何影响了当地的动物、植物、气候和景观,反过来,动物、植物、气候和景观也深刻地影响着本地族群。

作者的研究揭示出,这些古希腊学者是如何利用对非希腊族群的民族志考察来探究、质疑和挑战希腊人的生活方式的(即希腊人是怎么吃的、怎么繁衍的、怎么养育后代的、怎么合作的、怎么积累财富的、怎么消费的)。通过发扬光大这些重要的古代思想,使当代环境人文学提出的问题与观念获得了新的启示。她认为,人类的生活与福祉同非人类世界的生活与福祉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回顾古代的民族志,我们可以梳理出应对环境危机的重要模式,重塑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在本书“引言”中,作者写到,小时候,父母带她到加利福尼亚科学院去看展览。她最喜欢看表现异域人群生活的实景模型,其中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场面是:灌木丛中一个半裸的非洲女子手拿一个虫子送进张开的嘴。她被惊到了,想象自己也处在这样的场景中,半裸着,吃虫子。这对于她最终下决心研究环境正义是个里程碑事件。因为这让她看见了“他者”,突然意识到,自己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甚至是能够在博物馆里看展览,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如何消费是相关的。她问自己:如果别的地方的人吃虫子,我也该吃吗?如果别的地方的人在破屋子里也能生存,那我真的需要拥有那么多东西吗?

多年之后,博萨克—施罗德了解到,古希腊的学者也在以类似方式描述他者的生活,描述的载体就是记叙遥远的地方及其居民生活的“民族志”。例如,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写的《历史》中就记载着,巴比伦人将尸体置于充满蜂蜜的容器中下葬,他们的悲悼方式同埃及人相像。狄奥多罗斯在完成于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丛书》中写到,多数希柏里尔人演奏齐特尔琴以赞颂阿波罗神。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历史学家和古希腊其他民族志作者在写作中都采用的是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仿佛他们描述的风土人情是亘古不变的。作者表示,这些文字同她小时候看到的实景模型本质上是一回事。

这本书主要关注环境文化,即人们是如何看待人类自身、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书中探索了古希腊民族志所反映的环境文化,记叙了作者本人与古希腊民族志写作方式的相遇、相知过程。

作者强调,古希腊民族志著作的价值,不在于其描述的环境文化可以直接拿过来应用于当下,而在于这些著作所探讨的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的紧密交缠对于当代人不假思索就紧抓不放的一些基本假定(我是谁、我应该怎样生活)提出了挑战。

她说,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美国环境史学者William Cronon曾说,“如果我们让自己相信,自然界若要名副其实,就必须处于荒野状态,那么,人类在自然中立身就意味着自然的陷落。人所在的地方就是自然退位的地方……于是,我们就几乎没有希望去发现,人类在自然中的合乎伦理的、可持续的、体面的位置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她对此观点非常认可。

博萨克—施罗德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古典语言专业学士学位,从密歇根大学获得古典学博士学位。本书是她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下一步她打算研究现代和当代的艺术家是如何演绎表现古代世界的。

《中国科学报》 (2020-06-04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36399.html

上一篇:2002年个人述职报告
下一篇:王国裕教授阐述DMB+理念的英文论文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5 郑永军 杨正瓴 孙颉 任晓勇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