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讳与改画
武夷山
陈垣先生的《史讳举例》首次发表于燕京学报第4期(1928年4月),我读到的是中华书局2012年8月重印的版本。读此书,学到很多知识,有很多感慨。在封建社会,为了避讳,折腾出那么多事来,今人看来真是吃饱了撑的。
该书第四十六节是“已废不讳例”。指的是“凡太子外戚之讳,皆不久即复。”例如,“天圣初,章献刘太后临朝,避其父讳,凡官名地名通字皆易之,后崩即复旧”。意思是说,刘太后在世的时候,为其父刘通避讳,官名、地名中若有“通”字,必须改。她死后,不再避讳,地名、官名又改回去。此节中有很多例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例子,反正是情况变了,就不再避讳了。这是指“太子外戚之讳”,皇帝之讳是要长期避下去的。
不要只嘲笑古人,今人也一样可怜可笑。
(https://www.sohu.com/a/195898890_663409):
董希文1952年作《开国大典》,画面上,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董希文1954年的《开国大典》版本,画面上,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这是因为,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1955年3月被开除党籍。中国革命博物馆随即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位于画面上第一排边上的高岗抹掉。
董希文1972年的《开国大典》版本,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这次,删掉刘少奇,补全了在后排的董必武。
董希文1978年版的《开国大典》,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
恢复原貌当然是大好事!但1954、1972年那两个版本是不是瞎折腾?
避讳,是为了表示对皇家人物的尊重而歪曲事物的原貌;改画,是为了表示对“坏人”的鄙弃而改变事物的原貌。两种做法的思维本质是一样的。
真心希望今后再也不要出现改画这一类事情。历史就是历史,改画改变不了历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