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蜜蜂三千万年进化史里学什么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7月26日)
人们公认,蜜蜂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四个P:pesticides(杀虫剂), parasites(寄生虫), pathogens (病原体)和 poor nutrition(营养不良)。这本书则从新的视角来考察蜜蜂危机的根源,关注的是野生蜜蜂。
■武夷山
5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Thomas D. Seeley(托马斯·D.西利)的著作,The Lives of Bees:The Untold Story of the Honey Bee in the Wild(本文作者译为“蜜蜂的生活:关于野生蜜蜂的未曾讲述过的故事”,以下简称《蜜蜂的生活》)。
西利生于1952年,是蜜蜂行为研究领域的世界著名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学教授。1995年他出版了著作Wisdom of the Hive(本文作者译为“蜂巢的智慧”),2010年他出版了另一本著作Honey Bee Democracy(本文作者译为“蜜蜂的民主”)。
7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尔巴拿—香槟分校昆虫学系的蜜蜂生物学家Gene Robinson(基恩·罗宾逊)对《蜜蜂的生活》一书的评介。
过去15年间,关于蜜蜂蜂群死亡的大量报道触目惊心。人们公认,蜜蜂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四个P:pesticides(杀虫剂), parasites(寄生虫), pathogens (病原体)和 poor nutrition(营养不良)。这本书则从新的视角来考察蜜蜂危机的根源,关注的是野生蜜蜂。
西利强调说,人与蜜蜂的关系很特殊。蜜蜂不像驯养的家畜,它们本质上是野生动物,不依赖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虽然人类养蜂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万年,但极少有生物学家像西利这样对蜜蜂进行长达40年的深入观察研究。 他与学生们开展了多个蜜蜂研究项目,有的是观察“蜂树”(有的野生蜜蜂在树洞里筑巢,西利称这样的树为“蜂树”,与人工养蜂的“蜂箱”形成对比)中野生蜜蜂的行为,有的则模拟蜂树的状况制作出人工蜂巢,以开展实验。西利的研究告诉大家:未受人类干扰的蜜蜂是如何生活的;蜂群是如何繁衍扩大的;蜜蜂是如何建造、组织、保卫、加热和冷却蜂巢的;蜜蜂是如何采集和储存食物的。该书是迄今为止对蜜蜂自然史最完备的描述。
西利对野蜂与家养蜂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例如,为了度过严冬,蜜蜂一方面通过不停地摆动其强壮的胸腹肌来产生热,另一方面是“抱团取暖”,很多蜜蜂围着蜂王形成一个球形团,温度越低,它们抱团越紧。这个“蜂球”外表的温度低于球心,于是,外面的蜜蜂就钻到球心里面去取暖,原来处于球心的蜜蜂则主动向外移动。西利发现,蜂树的防寒能力天生强于人工蜂箱,因为树木与树皮所形成的蜂巢壁比标准的人工蜂箱壁厚多了。他们研究团队在蜂房里放置的温度传感器显示出,人工蜂箱里的温度波动要大得多,这就意味着蜜蜂得更频繁地摆动生热,更紧地抱团,于是消耗较大,不易存活。
在野外实验中,它们要克服很多困难:与喜欢吃蜂蜜的黑熊周旋,抵御恶劣的气候,防治蜜蜂寄生螨,等等。在世界各地,蜜蜂寄生螨毁灭了不少蜜蜂种群,而西利发现,野生环境增强了蜜蜂抵御寄生螨的能力。
因此,西利大力呼吁养蜂者要利用野蜂的知识来改善养蜂方法。他仿照“达尔文医学”的名称和思路,将这样的养蜂法称为“达尔文养蜂法”。达尔文医学认为,人的现存环境与人原来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之间的失配导致生命体的适应性下降,从而容易生病。西利认为,人工蜂箱的环境与蜂树的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失配,这也是蜜蜂种群消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罗宾逊在书评中写到,养蜂业处于十字路口。在CRISPR基因编辑的新时代,我们是用新技术来拯救蜜蜂,还是依靠蜜蜂三千万年的进化史带给我们的启示?或者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笔者以为,罗宾逊的提问不仅适用于蜜蜂危机。比如,为了发展可持续农业,我们中国人是否既要利用最新的农业生物技术,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复苏稻田养鱼之类的古老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科学报》 (2019-07-26 第7版 书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