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离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之前对本所工作的一点思考
武夷山
关于优先学科
我所现有8个学科,已有优势并应继续保持优势的,或没有优势但必须抓的:
(1) 科学计量学。在国际情报学界心目中,科学计量学就是情报学的一个子集。本所各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报告》的累计被引用次数可能都有几千次了,仅潘云涛主编的2013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迄今就已被引用了近150次。社会各界都承认中信所科学计量学团队的地位。......
(2) 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是情报学的一个子集,没有疑义。本所竞争情报研究团队的每个骨干都申请成功了国家自科基金或社科基金,这在8个学科中绝无仅有。该团队学科建设与服务实践的发展思路也很清晰。
(3) 图书馆学。有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就必须搞图书馆学科建设。 在图书馆学这个庞大体系中,本所主打哪个分支?迄今似乎思路不明晰。
(4) 科技政策与管理。有战略研究中心,就必须抓这个学科。......
关于本所要抓的方向,或曰比较优势,或非抓不可的方面
(1) 只有靠本所的特殊地位(龙头)才做得成的大事。比如组织编写《汉语主题词表》(过去),修订《汉语主题词表(工程分册)(科学分册)》(现在)。
(2) 只有本所的特殊身份(科技部下属单位)才能做得让人信服的事。如科技论文统计。科技部系统自身没有多少科研单位,所以本所的统计结果不会受部门利益影响,于是社会各界就比较认。......社会各界从来不怀疑本所收录期刊过程的公正性。
(3) 证明本所是人才培养快速通道或人才培育沃土的事。
――努力争取办成独立的博士点。这是争夺人才的需要。本科生中的好学术苗子基本上不会考本所的研究生,而要考一个有可能硕博连读的单位,报一个既是硕导也是博导的导师。假定某本科生很崇拜我,想跟我读博士,但若报考本所硕士,还得再考一次南京大学才能跟我读博士;若考武大的硕士,可能就有硕博连读机会,只考一次就可以了。这样,从硕士生生源开始,我们的学生的平均质量可能就不是很高了。成为独立博士点后,自己培养的博士,对单位有感情,愿意留所的可能性就大一些。不然,学习好的博士生就业路子很宽,干吗来本所工作(收入低)?从历史来看,本所兼职博导带出来的学生都对本所较有感情;本所若成为独立博士点就更好了,就会有更多对本所有感情的年轻学术人才。
从我的多年观察来看,不是情报学、图书馆学、科技政策等专业的硕博士生,在我所也能适应工作,但成长为学术明星的概率很低。
――如果以上这条路走不通,就要考虑吸引人的其他特殊措施。我在读研的第一天起,就被分配给了国外情报研究部(“战略研究中心”的前身)的一张办公桌(相当于现在发一台笔记本吧。我们能否给每个研究生发一台笔记本呢?让他们在毕业前交回即可),与正式研究人员在一起工作,那是什么感觉?从读研一开始就觉得,我就是情报所的一分子,毕业后自然就留所了。1985年留所,1987年就派我去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工作了。现在我所哪个员工入所两年就能够驻外?几乎不可能。如果没有特殊的措施,我们在收入上竞争不过企业,学业机会上竞争不过大学(比如大学读博期间可能出去访学一年,大学教师也不断有出国访学机会),怎么稳住人才?
本所第一届研究生中有十几人在就读期间就被派往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专利局学习,这批人中包括曾任科技部副秘书长的段瑞春、曾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的田力普、曾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的马连元等知识产权专家。如果本所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别的单位一个样,这些人就不可能脱颖而出。
――驻外机会应当是科技部系统有吸引力的一项特殊内容。在部机关人员纷纷想驻外的情况下,如何为本所争取较多的驻外机会?很重要。
关于如何聚焦?
有人觉得,为了聚焦,类似业务(如专利数据加工与分析)可“合并同类项”,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不一定好,因为每个员工的感情归属已经在不同部门,强行合并很伤人。
我建议:全所要设立专门的业务发展部门或业务发展专员。现在的科研处只是在死管,目的是别出事,已经占用其全部时间,谈不上谋划业务发展。这个新设部门或这个专员(可以相当于所长助理)有相当的权力,要了解本所各部门在做什么?如何减少重复?如何让各部门相互分享,相互帮助?对外谈业务也由此人出面,他(她)带回来的项目可以分别由各部门完成,而现在是各自为战,只谈本部门的项目,因为处级部门(或层级更低)的领导不可能胸怀大到考虑全所的总体。甚至,有的所领导也只管自己分管部门的利益,心中并没有全所大局。举个最近的例子,《情报学报》编辑部主任去武大出差,他只想完成征稿任务,我说,你还得顺便宣传一下本所的情报学教育,争取其本科生来报考我们的硕士培养计划。有了业务专员,就由他(她)对每个出差人员提要求,站在全所发展的立场提要求,不能出去了只介绍你这个部门的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