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票上的科学和科学家
武夷山
2015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传播学者Christopher Yardley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发表了著作The Representation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on Postage Stamps: A science communication study(用邮票表现科学和科学家:一项科学传播研究)。他在计算机行业做了四十多年的销售,足迹遍布很多国家。2005年退休后,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了科学传播的硕士和博士,并开展科学传播研究。
据他考证,世界上第一枚科技主题的邮票是1923年苏联为祝贺莫斯科农业展览会举办而发行的,邮票画面是拖拉机。当时,美国福特公司已向苏联出口了2.5万台拖拉机。苏联这张邮票的含义是:“我们正在购买拖拉机。我们来了----我们在采用科学技术”。
2005年,韩国发行了表彰黄禹锡科学成就的邮票。遗憾的是,后来发现黄禹锡造假了。
英国学者1998年发现, 发出负面消息(如环境正在恶化)的邮票图案设计,百姓不太喜欢。英国邮政曾发行一套六张邮票,描绘不同的濒危物种,但这套邮票不受欢迎。作为补偿措施,英国邮政又发行了一套10张邮票,说明哪些濒危物种的数量正在恢复。
Christopher Yardley估计,世界各国的邮政部门已累计印制了60万种邮票图案,其中约10%表现了科学或科学家。
200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风的著作《邮票上的科学家》,该书收录了200多位出现在邮票上的对人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的科学巨匠。
我国邮电部门多次发行科学家邮票。1988年发行的第一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图案分别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吴有训、数学家华罗庚。
1990年10月10日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纪念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医学科学家林巧稚”、“天文科学家张钰哲”、“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和“农业科学家丁颖”。
1992年11月20日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三)》纪念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数学家熊庆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医学家张孝骞”和“建筑学家梁思成”。
2006年5月13日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林学家梁希”、“桥梁学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严济慈”和“物理学家周培源”。
2011年5月25日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五)》纪念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应用力学、航天与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 石油化工学家侯祥麟”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2014年10月16日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1套6枚,图案分别为: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 、 物理学家郭永怀、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和计算机技术专家王选 。
2016年5月8日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一套4枚,入选的四位科学家分别是:地质学家丁文江、农学家金善宝、物理学家叶企孙、气象学家叶笃正。
(这些邮票的照片见https://www.sohu.com/a/250847309_621014)
为了展示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风采,邮电部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了第一组古代科学家邮票。这套邮票一套四枚,分别描绘了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古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古代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的画像。
邮电部于1962年12月1日发行了第二组古代科学家邮票。这套邮票一套八枚,分别描绘了古代科学家蔡伦像、孙思邈像、沈括像、郭守敬像和蔡伦造纸、孙思邈炼药、沈括考察地貌、郭守敬使用浑天仪测量星宿位置的情景。
邮电部于1980年11月20日发行了J58《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邮票主图分别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战国水利家·李冰”、“东魏农学家·贾思勰”、“元代纺织技术家·黄道婆”。
(这些邮票的照片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468150487806368&wfr=spider&for=pc)
国家邮政局于2002年8月20日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第四组)》纪念邮票1套4枚。分别描绘了扁鹊、刘徽、苏颂、宋应星这四位古代科学家。
中国邮政于2018年5月26日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邮票1套4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全套邮票面值4.80元。
(邮票照片见http://www.5151sc.com/pro-20807.html)
相关阅读
武夷山 钞票上的人物(增补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2744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