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姑苏叶氏:一个文学世家的百年底蕴

已有 3851 次阅读 2018-11-23 15:52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姑苏叶氏:一个文学世家的百年底蕴

2018-11-23  

http://www.sohu.com/a/277271535_100150511爸爸/文学/文化

1978年,叶圣陶与孩子们:至美、至善、至诚

在现代文学史上,姑苏叶家是一个四代人都与文化结缘的文学世家:从第一代的叶圣陶,到第二代的叶至善、叶至美和叶至诚,再到第三代的叶三午、叶小沫和叶兆言,第四代则以叶兆言的女儿叶子为代表,她现在在南京大学任教。在纪念叶圣陶逝世三十周年之际,群学书院邀请叶圣陶孙女、夏丏尊外孙女叶小沫携著作《我的外公、爷爷和爸爸》来到南京,谈起外公夏丏尊、爷爷叶圣陶和爸爸叶至善的点点滴滴。

本文系《南京日报》记者王峰现场采写的报道,原载2018年11月20日《南京日报》,经作者授权转载。欢迎文末写留言发表感言,群学书院将送出叶小沫签名本《我的外公、爷爷和爸爸》五册。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讲演预告

一个文学世家的百年底蕴

文 | 王峰

来源 | 《南京日报》

现场摄影 | 井钰泓

朱自清见证了叶夏姻缘

叶小沫的父亲就是作家、编辑家叶至善,他是叶圣陶的长子,小名小墨;叶小沫的母亲夏满子,是夏丏尊的女儿。夏丏尊既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他在叶小沫出生前一年就去世了,叶小沫对外公的回忆完全来自身边的人。与叶圣陶一样,夏丏尊一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中,他和叶圣陶曾一起在开明书店共事,最后从同事、朋友成为亲家。

左起:叶至诚、胡墨林、夏满子、叶至善、叶至美、叶圣陶。前排:叶圣陶母亲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身为开明书店总编辑的夏丏尊即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任杂志主编。夏丏尊和叶圣陶曾合著了一本《文心》,即用别出心裁、清新隽永的故事来讲授传统语文知识。此后,他俩又合著了《文章讲话》和《阅读和写作》等书,合编了《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和《初中国文教本》等教科书。二人合作可谓相知而默契,据透露,叶圣陶在五十年后重读《文心》,竟分不清哪几节是夏丏尊写的,哪几节又是他自己写的。

《文心》1947年版

就在《文心》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夏丏尊和叶圣陶做了儿女亲家,他俩决定将这本书送给孩子做结婚礼物。朱自清在该书序言里写道:丏尊的令嫒满姑娘,圣陶的令郎小墨君,都和我相识;满更是我亲眼看见长大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才配得上这件好礼物。我这篇序也就算两个小朋友的订婚纪念吧。

因为适逢战乱,叶夏二人的婚礼在六年之后才得以举行,叶圣陶大喜之下痛饮了40杯酒……

叶小沫在分享会现场

受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

“1949年,爷爷和一批文化人应共产党邀请到北京,我就跟着爸爸妈妈从上海来到北京和爷爷相聚。”自此,叶小沫在爷爷身边生活了40年,在爸爸身边则生活了58年。“和他们朝夕相处,他们身上的许多东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留在了我的身上,比我自觉地向他们学习的力量要强大很多。”叶小沫说。

今年71岁的叶小沫,退休前是《中国少年报》的一名主任编辑。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国少年报》产生了四位典型人物,包括知心姐姐、小灵通、小虎子和动脑筋爷爷。有所不同的是,“动脑筋爷爷”还是知识版上的一个栏目,该栏目的主要编辑就是叶小沫。作为一名老科普编辑,父亲给了叶小沫很多帮助。这个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栏目,其中的问题都取材于小读者的来信。为了让小读者能看得懂,为一个词甚或是一个术语,叶小沫经常要去查阅大量文献,有时还要带着清样找在校生试读、挑毛病。

叶小沫与嘉宾赵步阳

叶小沫自称虽然当编辑工作了30年,也写过一些文章,但在文学创作上,并没有什么野心和梦想。退休以后,叶小沫得以有完整的时间去看长辈们的书,整理他们的作品,回想他们做过的那些事,在回忆中,那些琐碎而温馨的日子扑面而来。

作为《郁金香书系-开卷薪火文存》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宗旨即在继承前辈文脉的基础上,呈现出文化世家的底蕴。正如《开卷》杂志执行主编子聪所言,该书充分反映了三代人之间文化传承的内涵,从中可以看出老一辈文化人对待学问与作文的态度与做法。

叶小沫为小读者签名

叶圣陶亲自帮孙女修改文章

在叶小沫的印象中,叶圣陶虽然不希望子女跟他一样专干笔墨工作,但他并不反对孩子们写文章,甚至还经常给他们修改文章。1981年,叶小沫采访了写《保护益鸟,不掏鸟窝,不摸鸟蛋》倡议书的十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的报道。

叶小沫与爷爷、爸爸

这篇文章得到了叶圣陶的修改,比如原文中一句:照着信封上的地址,我来到河北省遵化县夏庄子公社马坊岭小学,找到了这十一位“小淘气”。改后成为:信是从河北省遵化县寄来的。我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来到夏庄子公社的马坊岭小学,找到了陈利副、米景源、王东等十一位同学。“爷爷把原来的一个长句子,分成了两个短句子。把省、县、公社、小学的名称分别放在两个句子里,这样可以避免把地点的名称长长的排列在一起,看了让人生厌,也适合孩子的阅读。”

此外,比如原文:“是啊,全国有两万万小朋友,光靠我们保护益鸟,这怎么行呢?”经修改后成为:“是啊,全国的小朋友这么多,光靠我们十一个不管用。”叶小沫回忆:“全国有两万万小朋友”改成“全国的小朋友这么多”,看起来只改掉了一个数字,实际上是为了使这句话更符合孩子的身份和口气。叶小沫表示,“两万万”这个数字完全是她强加给孩子的,原来是想借孩子的口说出全国孩子的数目之大,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头脑中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准确的一个数字。“把本不是他们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这不光不符合实际,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这不真实。”

现场读者

叶兆言印象中的祖父

在著名作家叶兆言的记忆中,祖父叶圣陶即便到了80岁,每天还在写字桌前坐8个小时,在那里写信、看书。祖父的一言一行,使得叶兆言明白,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坐在那里。而一个作家写得怎么样是一回事,就得不断地写,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

据了解,在上初中的时候,叶兆言得以到北京在祖父身边生活过一段时间,给他当邮差,陪他散步。他在祖父身边阅读了大量书籍,也陪祖父接待和拜访过文化圈里的名人名流,那时,叶圣陶还教叶兆言做过对子。后来,叶兆言开始写小说,把发表的小说寄给祖父,叶圣陶会回信说写得不错。

祖父并不曾有意识地要培养叶兆言做一个作家,真正谈起文学的启蒙,叶兆言认为,他的堂哥三午对他的影响要远大于他的父亲,更大于他的祖父。三午是一名不错的诗人,通过三午,叶兆言得以接触到那时候非常有名的食指、芒克、多多等诗人。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叶兆言总说,如果当作家和家学有关系的话,那就是家中无处不在的书以及父亲或者祖父的读书习惯。

叶兆言与爷爷

《小小的船》背后的叶圣陶

小学一年级有篇课文《小小的船》,作者就是叶圣陶。1955年5月,在为小学编写语文课本的时候,叶圣陶写下了这首儿歌: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儿歌虽然只有四句,总共37个字,叶圣陶后来却在日记上写下了五十多字的跋:“九日夜得《小小的船》一首,自以为得意,录之。多用叠字,多用an韵字,意极浅显,而情景不枯燥,适于儿童之幻想。二十年前在开明编小学生课本,即涉想及此,直至今日乃完成。”由此可以想见叶圣陶那天夜里反复吟哦的喜悦。

叶小沫与爷爷

据叶小沫透露,这首《小小的船》当年就编进了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这首儿歌竟在叶圣陶心中酝酿了二十多年,而这要追溯到叶圣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小学生们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在前几年经再版后一下子成为热点,其最突出的感觉是很有童心童趣,编者用儿童的视角在和儿童交流。其中有篇课文叫《月亮船》:我望见一弯月亮,像一只小船。我想:“我坐月亮船,一定更好玩。”我就坐到月亮船里。船慢慢地前进,一颗颗的星浮在船旁边。我捡那又圆又亮的星,放在一个盘里,带回家去送给妈妈,我想妈妈一定喜欢。

叶小沫分析说,这篇课文就是《小小的船》这首儿歌的前身,在又要为孩子编写教材的时候,叶圣陶终于得以了却了这个心愿。据叶小沫回忆,叶圣陶一生关注儿童,到了晚年依然如此,比如小重孙女洗澡时说:“你看你看,灯掉到澡盆里面了”,叶圣陶觉得非常有意思,会把它记在日记里,“这足以看出他是怎么关注孩子的行为和语言的。”“更重要的是他足够尊重孩子的世界,尊重万物有灵的美好存在。”

叶小沫夫妇与嘉宾卫江梅(右二)、董宁文(右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47821.html

上一篇:最后一次代表中信所发布论文统计结果----日记摘抄698
下一篇:向动物学习,做更好的人
收藏 IP: 106.120.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