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魏海敏: 万“变”不离“在梅边”

已有 2271 次阅读 2018-9-4 18:11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魏海敏:
万“变”不离“在梅边”

来源: 北京晚报     2018年09月04日        版次: 28     作者: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的开门弟子魏海敏,不仅是“梅门大师姐”,也是台湾唯一的梅派传人。多年来,她一边传承正统梅派,一边演绎新创剧目,同时走在继承和创新的两条路上。9月14日、15日,魏海敏将在国家大剧院推出两场名为“在梅边·知遇”的专场演出,精选《奇双会·写状》、《武家坡》、《宇宙锋·修本》、《穆桂英挂帅·捧印》四折经典京昆折子戏,以此表达她对恩师、前辈、同行们多年来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将充分展现“百变京伶”对传统老戏的挖掘能力,让观众们通过精湛的梅派艺术感受到一个个命运多舛却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魅力。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魏海敏,淡粉色修身衬衫,藏蓝色牛仔裤,清爽的马尾辫,淡雅的妆容,丝毫看不出已经年过六旬,而其淡定平和的神情、自信坚定的眼神、娓娓道来的语气,则无不流露出浸润舞台多年的名角大家风范。听她深情回忆与恩师梅葆玖之间三十多年深厚的师生情缘,讲述对表演艺术多年探索的深刻感悟,也更能理解她为何要在尝试各种“百变”角色之后,选择传统骨子老戏的深意:要使梅派风格化的表演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鲜活在舞台上。

    边学老戏边创新戏

    1992年,魏海敏荣获亚洲杰出艺人奖。1993年,魏海敏首次在北京登台,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演出了三出梅派经典《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三堂会审》,受到各界好评。同年,梅葆玖也在魏海敏的牵线之下,成为两岸开放之后首位赴台交流的京剧艺术家。1994年,为庆祝梅兰芳百年诞辰,梅葆玖和魏海敏师生同台演出全本《太真外传》,成为佳话。1995年底,魏海敏再次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举办专场,演出梅派经典名剧《宇宙锋》、《贵妃醉酒》,展现自拜师以来的学习成果。同年,魏海敏还在台湾成立了“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致力于京剧艺术的推广与宣传工作。

    1996年8月,魏海敏摘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成为迄今唯一获得“梅花奖”的台湾演员。1996年11月,魏海敏还荣获“1996年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同时也是第一位以京剧艺术成就获得此项荣誉的获奖者。2005年,魏海敏又以《四郎探母》、《玉堂春》获上海“白玉兰戏剧奖”。

    专心学习老戏的同时,魏海敏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京剧艺术家。2002年,魏海敏推出个人专场《变》,寓意个人艺术生涯的转变。2003年,在台湾国光剧团,魏海敏主演童芷苓先生的遗作《王熙凤大闹宁国府》;2006年,她又主演了根据张爱玲名著改编的新编京剧《金锁记》;2009年,世界先锋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因钦慕魏海敏的才华,为其执导独角戏《欧兰朵》,创作了一部跨国跨界的作品……迄今为止,她演过的新编剧目超过40部,塑造了古今中外诸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不断开掘和呈现女性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回忆起奔波于北京和台北两地之间、在学老戏和创新戏的双重养分中不断成长的岁月,魏海敏感慨道:“那十几年的双城生活非常奇妙,一边在台湾高速运转、不停地演新戏,一边则在北京安安静静地跟老师学老戏。不停地飞来飞去,虽然辛苦,但内心充实、幸福。”她形容,“学老戏,对我来说就像把钱存银行,在北京存、到台北花。而在新戏中有了塑造角色的能力,再回来演老戏,也会对老戏中的角色有新的审视。这两条路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身为一个演员必须要这两方面很扎实,并且要在不断地模仿和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出方式,才可能塑造出生动的人物角色。”

    第一次看梅葆玖演出

    惊为天人

    魏海敏1957年生于台北,幼年就开始接受京剧表演训练,10岁登台,少年成名,20来岁已是台湾头牌青衣。但她也曾对未来心存犹豫,甚至想过要放弃京剧改行拍电影,或是专心相夫教子。然而,当她看到梅葆玖先生的表演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魏海敏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梅葆玖的演出是在1982年的香港。当时两岸之间还没有交流,魏海敏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偷偷跑到香港去看北京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组成的大陆京剧团首次赴港演出。当她看到舞台上梅葆玖的表演,惊为天人,领略到真正的梅派艺术,心中如同排山倒海般震撼:“我当时就想,这戏怎么这么好看!这跟我以前认识的、所学的京剧完全不是一码事,它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好看呢?一刹那我看到了京剧的价值,彷徨感一扫而空。真的是有一股力量,好像有一扇门就这样打开了,让我进入到了那个殿堂。”看到了京剧真实的灵魂,也明确了自己生命的真正方向,魏海敏从那个时候起,就萌生了要拜梅葆玖为师的愿望。

    回到台湾以后,魏海敏专门修习戏剧理论,重新审视和钻研自己的京剧表演,想尽办法寻觅梅兰芳和梅葆玖的各种影音资料,遍访港台的梅派资深票友前辈, 反复揣摩自学。1986年,魏海敏在台湾加入京剧变革者吴兴国的“当代传奇剧场”,担任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的新创京剧剧目《欲望城国》女主角,收获从“演行当”到“演角色”的启发,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正式拜师

    开启“双城生活”

    1988年,梅葆玖先生第二次率团赴港演出,魏海敏不仅再次赴港观看演出,而且经香港友人引荐,终于与梅葆玖相识,并在当地一间餐厅里当场拜师。让魏海敏至今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是,“当时大家一起吃饭,我向老师请教《霸王别姬》中‘舞剑’的诀窍是什么,没想到老师竟然立刻随手拿起筷子,给我认真示范起来。那一刻,我的心里暖暖的。老师非常谦虚,平易近人,他一直说,大家相互之间来研究,给我的感觉真的是亦师亦友。”

    1991年,两岸交流逐渐解冻,魏海敏立刻在第一时间飞赴北京,于当年6月10日在前门饭店补办了盛大的拜师典礼,向梅葆玖先生正式行梨园传统拜师礼,成为梅葆玖第一个入室弟子。行拜师礼时,魏海敏喜极而泣:“我真的是太幸运了!那么多以前只在录像里见过的京剧界前辈大师们,竟然都活生生地站在我眼前,每一位都亲切无比地给我鼓励和祝贺!我好像一个小学生一步踏进了教授们的精英堂!”

    “带艺投师”的魏海敏,在拜师学梅之后的十余年,频频飞往北京,扎扎实实向恩师讨教一出出戏;而梅葆玖也对这个“戏痴”学生倍加爱护,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上世纪90年代的两岸关系虽然严冻已解,但仍有许多阻碍。当时尚在军中剧团(海光国剧队)的魏海敏为了到北京学戏曾受到公开处分,但求“梅”若渴的她,一度放下了台湾所有的新戏邀约,专心致志跟随梅葆玖先生学艺。

    在传统老戏中演出人物新意

    2016年4月,梅葆玖辞世,悲痛欲绝的魏海敏从台北赶到北京为恩师送别。2017年,魏海敏推出了《在梅边·九歌》个人清唱会,以九段经典梅派唱段汇成“梅派曲集”,缅怀恩师。今年9月,她又推出《在梅边·知遇》专场演出,感谢北京同行和戏迷的知遇之恩。

    9月14日,魏海敏将特邀昆剧名家蔡正仁先生和京剧马派名家朱强分别合演《奇双会·写状》和《武家坡》。15日,她将时隔20余年再次在北京演出《宇宙锋·修本》,并邀请京剧名家赵葆秀合演《穆桂英挂帅·捧印》。魏海敏表示,四出风格各异的折子戏,希望能带给观众丰富的欣赏体验,“四折戏集中展示了梅派艺术的唱念做舞,并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把梅派的美与真统一起来。”

    魏海敏曾出版过一套名为《梅兰芳与魏海敏百年之约》的光盘,在封底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她力求还原梅大师演唱时的纯净古朴,她悉心揣摩梅大师创作时的恬静大气,她极力屏除现代梅派唱腔的花俏绚丽,她刻意剪去流行梅派唱腔的繁枝小叶。”作为梅门大师姐,魏海敏的传统根基深厚,梅派韵味醇厚,深得梅派中正平和的大家风度,而多年来在新戏和老戏之间从容游走的经验,更让她深刻体悟:“其实我感觉在表演中越来越没有界限,当你懂得塑造角色,最高的追求是演出流派的艺术高度又真正呈现出人物的感觉,而且今人是可以在传统老戏里开掘出新的立意的。”

    她以《武家坡》中的王宝钏为例,“《武家坡》是常演的骨子老戏,所以各个流派对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于我而言,随着一次次演出,对王宝钏的认识可以说愈发清晰。这出戏始于流派的黄金年代,那个时代往往更着重于表现贞洁烈女,而现在我认为‘守贞’只是这个人物的一小部分特点,王宝钏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选择,她自己选择了婚姻,嫁给一个很贫穷的人;而后来的苦守,也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她也可以回娘家,但最终选择坚守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守的不是男人,而是她自己的选择。我看到的更多是王宝钏的独立人格,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坚持下来。”正因对人物有着这样深刻的理解,所以魏海敏扮演的王宝钏自有一番内在的坚守与孤傲。“我在表现她时,没有什么夸张的肢体反应,我的理解,她应该是很坚决但又很内敛的”,魏海敏说。

    魏海敏认为对于人物的把握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过程,“梅兰芳大师的《宇宙锋》,实际上是大师票房最差的戏,但大师晚年到哪里都要演,正是看中了人物的复杂性,不断的在演出中反复琢磨。赵艳容反抗皇权父命装疯,她要对父亲、观众和哑奴三个空间三个层次做戏,让父亲看到她发疯,让观众看到她内心的痛苦挣扎和纠结,跟哑奴之间又要表现出合作的默契,演员时时刻刻要顾及三个层次中的表演,很难。而现在的观众很聪明,对有难度的表演会很快有感知,只要演出层次,当代观众会比过去的人更有感应。”

    “演老戏务求规范严谨,原汁原味”,但魏海敏并不局限于对形式和技艺的继承,而更着力探究前辈大师创造人物的内在逻辑与情感。难怪不少专家称赞魏海敏是“当代梅派弟子中最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而这种创新精神,本身也是梅兰芳留给人们最大的精神财富,“梅大师曾经编演了大量新戏,又传承了众多经典老戏,终其一生都在开拓、创造,这种始终保有的创意精神是我们最应该传承并发扬的。也希望能够把从恩师身上学到的艺术、感受到的艺德继续传承,让京剧艺术的血脉在两岸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王润J06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32825.html

上一篇:《情报学报》编委会会议----日记摘抄666
下一篇:团队多样性、信任和创新
收藏 IP: 1.202.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