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莎士比亚戏剧发掘可持续发展的意涵 |
|
■武夷山
Futures(未来学)杂志2017年3月号发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文化研究所Iris Hanna Casteren van Cattenburch博士的文章,The Globe Sustained: Shakespeare’s allegor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持续的地球:莎士比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托寓》),她从莎士比亚戏剧中挖掘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涵。
可持续性理论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实是价值导向问题。例如,若很多人购买小汽车的主导动机是为了炫耀,而不是为了满足真实需求,那么,即使电动汽车的买主越来越多,即使燃油汽车的能效大大提高,但由于车辆总量的大大增加,小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冲击并不会减小。
欲改变世人的价值观,可以有很多种方式,allegory(托寓)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莎士比亚则是使用托寓的高手。
托寓是一种有比喻性质的表达方式,贯穿于作品的全过程。托寓经常用拟人方式来表达一些抽象概念,如自然、死亡、爱情、美德等等。讽刺是对愚蠢的行为和可恶的思想直接加以嘲弄,托寓与讽刺不同,它引导读者或受众进行价值发现。这是托寓的第一个特征。
托寓的第二个特征是,它以模式为基础。典型模式有:作品中的人物遇到了什么样有待克服的困难,他们看重的品质和美德是什么,他们的相互关系及他们与挑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他们基于什么价值观作出人生抉择,他们的抉择和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等等。这些托寓模式促使读者或受众将作品与本人和社会面临的挑战联系起来,发现“具有持续性的价值”,也就是有益于平衡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的一些原则。
托寓的第三个特征是,托寓具有内在意涵的无限性,不存在无可争辩的答案。莎剧《哈姆雷特》中有9人死亡,这是确定的事实,但是,对于“哈姆雷特的抉择对不对?生存还是死亡能不能算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的继任者福丁布拉斯是否预示着更好的未来?”之类问题的回答,都是可以争辩的。
在过去的记忆术中,字母O是通过一个圆的形象来记忆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O也有很多含义,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不同含义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暗指再生能力。从正面说,O产生了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通的新视角;从反面说,O提醒人们警觉那些从长远来说不可持续的价值观或选择。
莎士比亚戏剧中使用O的例子及具有可持续发展意涵的文字很多。在《李尔王》第一幕第四场中,傻子对李尔王说:“Thou are an O without figure.”(现在你却变成一个孤零零的圆圈圈儿了),其隐喻意思是,李尔王的王冠一文不值,因为他未能以可持续的方式将王位传给下一代。
另有一部戏《无事生非》中,nothing这个词中的o-thing是维多利亚时期表示“阴道”的一个粗俗词。
在“暴风雨”中,西巴斯辛有一句台词“O,but one word.”意思是,在生与死的边界上,只需要O这一个词。对于无信仰者,O是生命遁入虚无的关节点,对于有信仰者,O 则表示脱离了肉身的灵魂。
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有一段台词:“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从托寓的意义上说,“演剧”代表“有意识地生活”。如果托寓之镜使用得当,就能提升人们对美德、恶行及两者动态平衡的意识。总之,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发掘可持续发展的意涵,有助于我们发现走向可持续文明的新方式。莎士比亚的未来观不仅能深化目前的社会和政治辩论,而且能指导未来学课程的设计,提升我们的战略思维。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