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精选

已有 7034 次阅读 2016-9-10 05:47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文·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2016年9月10日)
 

        8月23日,Richard P Grant(原为生物化学家,现为Occam's Typewriter 博客网的创办人,网站名称“奥肯打字机”是化用了“奥肯剃刀”的说法)发表博文《在向公众传播科学之战中,科学家为什么战败?》(Why scientists are losing the fight to communicate science to the public)。作者有几点看法值得科普界和科学界认真听一听。

       首先,人们不喜欢听命令。曾任英国教育部长的Michael Gove说过,我们受够了专家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专家,我们当然需要医生、护士、理财师、科学家、天气预报员等各类专家的各种服务,但是,若这些专家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甚至该怎样思考,那就另当别论了,尤其是在存有争议或不确定性的问题上。

       其次,反对疫苗、反对转基因作物的人并非都是从心底里反科学。其中有些人是反科学的,而多数人只是希望有人听听他们的声音,希望有人把他们的担忧也当回事,希望有人关注、关怀他们。

       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孰真孰假,而是我们是谁,我们的关系如何。因此,有的专家带着一大堆数据去电视台做科普,就容易被电视观众认为是高高在上、妄下定论的人。此时,就算他们的观点是对的,说服效果也好不了。

       人们希望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被爱着的,希望有人听取他们的心声,希望说者、听者像一家人似的。

       女物理学家、法兰克福先进研究院的 Sabine Hossenfelder就懂得受众的这种心理。她曾开展过“talk to a physicist” service(“与物理学家谈心”服务),老百姓愿意花50美元,就可以与一位量子物理学家聊20分钟,你有什么疯狂的想法人家都会听,还给你解释世界是怎么回事。

       我们现在有多少科学传播者愿意花时间听受众的想法?愿意走出自己舒适、习惯的小圈子,走向受众所在的地方(本文作者:而不仅仅是我开放实验室了,你们过来参观啊!我曾介绍过法国物理学家去监狱里给囚犯做科普的事,就是走近受众做科普的例子)?愿意去解答受众困惑、伤心的问题?愿意真正考虑他们的需求?

       原外科医生、现《纽约客》杂志特约撰稿人Atul Gawande 在《纽约客》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应该坚持讲清楚“好科学的真事实”,揭露那些用以误导民众的“坏的科学战术”。但只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装神弄鬼者往往懂得人的心理,他们构建了追随者的“社区”。现在的很多科学传播并没有在劝说、说服受众上下功夫,而只是宣示科学界圈内人认可的内容。这不叫传播,这样做不能改变人家的想法,既不能赢得人家的心,也不能赢得人家的脑。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如果说,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将受众争取过来属于“取”,则聆听受众需求、为其排忧解惑属于“予”。不舍得在“予”上面花时间、精力与资源,也必然难以实现“取”的目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01987.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接收高校推免生章程(受托发布)
下一篇:卖螃蟹的美国人不会算账----日记摘抄515
收藏 IP: 218.80.199.*| 热度|

27 钟炳 姬扬 范运年 彭真明 徐令予 陈楷翰 陆泽橼 李侠 吴斌 史晓雷 俞立平 赵美娣 周可真 陈湘明 田欣 李土荣 李竞 金拓 黄永义 李兆良 宁利中 邢志忠 李笑月 李泳 xiaoyuanjie xlianggg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