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8月23日,Richard P Grant(原为生物化学家,现为Occam's Typewriter 博客网的创办人,网站名称“奥肯打字机”是化用了“奥肯剃刀”的说法)发表博文《在向公众传播科学之战中,科学家为什么战败?》(Why scientists are losing the fight to communicate science to the public)。作者有几点看法值得科普界和科学界认真听一听。
首先,人们不喜欢听命令。曾任英国教育部长的Michael Gove说过,我们受够了专家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专家,我们当然需要医生、护士、理财师、科学家、天气预报员等各类专家的各种服务,但是,若这些专家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甚至该怎样思考,那就另当别论了,尤其是在存有争议或不确定性的问题上。
其次,反对疫苗、反对转基因作物的人并非都是从心底里反科学。其中有些人是反科学的,而多数人只是希望有人听听他们的声音,希望有人把他们的担忧也当回事,希望有人关注、关怀他们。
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孰真孰假,而是我们是谁,我们的关系如何。因此,有的专家带着一大堆数据去电视台做科普,就容易被电视观众认为是高高在上、妄下定论的人。此时,就算他们的观点是对的,说服效果也好不了。
人们希望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被爱着的,希望有人听取他们的心声,希望说者、听者像一家人似的。
女物理学家、法兰克福先进研究院的 Sabine Hossenfelder就懂得受众的这种心理。她曾开展过“talk to a physicist” service(“与物理学家谈心”服务),老百姓愿意花50美元,就可以与一位量子物理学家聊20分钟,你有什么疯狂的想法人家都会听,还给你解释世界是怎么回事。
我们现在有多少科学传播者愿意花时间听受众的想法?愿意走出自己舒适、习惯的小圈子,走向受众所在的地方(本文作者:而不仅仅是我开放实验室了,你们过来参观啊!我曾介绍过法国物理学家去监狱里给囚犯做科普的事,就是走近受众做科普的例子)?愿意去解答受众困惑、伤心的问题?愿意真正考虑他们的需求?
原外科医生、现《纽约客》杂志特约撰稿人Atul Gawande 在《纽约客》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应该坚持讲清楚“好科学的真事实”,揭露那些用以误导民众的“坏的科学战术”。但只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装神弄鬼者往往懂得人的心理,他们构建了追随者的“社区”。现在的很多科学传播并没有在劝说、说服受众上下功夫,而只是宣示科学界圈内人认可的内容。这不叫传播,这样做不能改变人家的想法,既不能赢得人家的心,也不能赢得人家的脑。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如果说,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将受众争取过来属于“取”,则聆听受众需求、为其排忧解惑属于“予”。不舍得在“予”上面花时间、精力与资源,也必然难以实现“取”的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