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技术给失明人带来新希望
今日在光明网科技报道中,发表了科技日报一文“光基因学新工具有望治疗感光受体退化性眼病患者”,这一研究成果给失明的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这是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技术服务人类的又一例证。笔者为之高兴。
然而,在这篇报道中提到“光天线”一词,作为业内人士有些不解,提出几个问题:
1.黑视素的“光天线”是接收天线,是纳米量级吗?无论光频多高,波长多小,反应力度不减弱,这是为什么?通常天线接收或感应的光强度与频率、天线尺寸、天线形状或结构有关?
2.感光原理如何理解?
3.“光开光”的说法妥否?开关门限值是多少?是什么属性的回路?
4.如果这几个问题说不清,就如同过去报道的“大脑开关”一样。是一种跨学科想象,为了解释这一机理,所做的一种跨学科“科普”。
5.这篇报道,科技日报很重视,总编写了一段编后感,实际上是一科普解读,也说明科技日报的重视!
参考资料
【1】光基因学新工具有望治疗感光受体退化性眼病患者,2015-05-12 10:00,科技日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