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评《自然》处理小保方论文造假事件
今天科学网孙学军又发博文介绍了被国内有些人称作顶级刋物的《自然》杂志,因刋登日本小保方两篇论文造假,有关评论。这一事件是坏事,因为有的被称作科学家、牛人,竟然造假,发生问题后共同作者推脱责任,而杂志主编、编辑、审稿人又该承担什么责任?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牛人、牛刋,既牛也不牛。说它牛,是因为它处在科技前沿,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具有指导作用。说它不牛,是因为它不是绝对正确,有真理,也有谬误;有虚拟不真实,也有虚拟经实验验证;有推理预测正确,也有推理和预测错误。
2.《自然》发表错误、造假论文,已成事实。各个方面应承担什么责任?它包括:第一作者、共同作者、编辑、审稿人、坎贝尔主编、作者所在单位、学术机构等。
从现在了解情况看,作者所在单位理化研究所处理理性、及时,受到称赞。但杂志社表现不佳。这是因为杂志社处理有欠妥之处,例如,事件发生后应刋登有争议信息,它包括信件、质疑文章等。杂志社虽然进行了处理,但如何吸取教训;如何改进?应该有点歉意才是。
3.《自然》要不要公开编辑和作者之间的通讯信息,要不要公开审稿意见。细胞学家Janet Rossant指出,除监督松懈以外,《自然》的审稿和编辑也相当差劲。笔者认为审稿是两人好,还是三人好?如果两个审稿人意见完全相反,编辑是无法判断。一种可能是另外找人再审,这样会增长稿件处理时间。三个人审会好些。
4.作为共同作者,必须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这些作者都负有责任。日本理化研究所调查委员会发现,Sasai和若山照彦虽然没有构成学术不端,但对这一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严重责任。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这对挂名者也是个教训。
5.墨尔本大学学术诚信顾问Paul Taylor说,只要有学术研究,就必然存在学术不端,而且没有任何政策、教育、训练和管理规定能杜绝学术不端的发生。笔者认为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良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6.如果这一事件是另一状态,比如麥克斯韦再世,有论文被审稿人否定,被权威都否定,但是审稿人说不清错在哪里,怎么办?事后有人证明这篇论文概念、结论是正确的。这种情况虽少见,但确有可能发生。
7.不久前发生的,法国科学家2012年发表一篇引发争议研究报告认为,喷洒过杀虫剂的基因改造玉米与实验室老鼠罹癌有关,论文其后被撤回。对此,他们于今年6月24日提出反击,重新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报告于2012年9月首度发布时引爆争议。许多其他科学家当时表示,这项研究有缺陷。评论员6月24日说,研究报告重新发布,并没有任何改变。 研究作者24日支持他们原本的研究结论,抨击《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撤回他们的研究报告。应当指出:杂志社对有争议稿件作何处置,处置结果和后果各式各样。笔者认为杂志社不能保证所有稿件审查百分之百正确,这如同法官判案、名医诊断、老师判券都有可能出错,只能力求尽可能少发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