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守住爱的信心 一周文摘7则(100220)

已有 2065 次阅读 2014-4-21 16:14 |个人分类:文摘|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守住爱的信心

  近日在天津,一个还未满月的先天性无肛女婴被送到临终关怀医院,等待死亡。她家里30多名成员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对她的救治,并拒绝让渡监护权。理由是:不希望她遭受治疗的痛苦,不希望她面对未来漫长的残疾人生。

   儿童救助志愿者赶赴天津将孩子“抢”到北京接受治疗。然而这一次,舆论呈现出来的,不再是对孩子父母和家人一边倒的谴责。网友们在网络论坛里展开激烈交锋。一项调查显示,55%的人希望 “不要放弃可怜的孩子”,30%的人认为 “这是伴随终生的痛苦,志愿者无法对孩子终身负责,理解孩子家人的选择”,另外15%的人则说,“如果不能治好,还是让孩子少受点罪”。

   匿名的网络,给了大家袒露心迹的机会。在这场真心流露的论辩中,不再只有 “暴走妈妈”移植肝脏挽救儿子时“感动中国”的泪水,也不再只有 “甲流患儿”被家人遗弃沟渠时铺天盖地的唾弃。每个人感同身受地将自己放在孩子父母的位置,思考那个沉重的问题——活着还是死去,争取还是放弃?

   天津无肛宝宝有个名字叫 “小希望”。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谴责,不是讥讽,也不是看似理解的“支持”,而是从心理、医疗、法律、社会保障制度等各个层面出发,尽己所能,守住孩子家人直面磨难的勇气,守住这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摘自2月8日《人民日报》作者杨健)

 

李肇星:不要情绪化地看待“强”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在2月4日的《文汇报》上撰文说,现在一些外国人说中国“崛起”了,说上海即将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就是一个例证,它可以真实地记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个人从来没用过“崛起”一词。根据我上中学时语文老师潘明玉先生的解释,“崛起”这个词似乎含有点突然性和排他性的味道。而中国实力的明显增长是靠那么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在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用一点一滴的辛勤汗水和心血逐步积累起来的,是一个和平发展的过程,属水到渠成,对别国有利无害,有帮助无威胁。

   要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既要了解国际形势,也要了解别人怎么看我们,然后自己客观把握,不管外国多么“赞扬”或者相反。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良机。每次世博会都会展示时代科技、文化、文明新成果。套用古人的话,“以世博会为鉴”,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综合国力的上升以及存在的差距。

   很多人希望我们的外交可以“强势”一点,但真正的“强”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讲究平等,千万不要情绪化地看待 “强”。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看世界,要更多地看外国,尤其看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的优点。上海世博会有1亿美元专项基金资助发展中国家参展,惠及120个发展中国家,就是“强”;2008年我们的抗震救灾,提高了党、政府和军队的威信,这是中国外交在国内问题上得到的巨大支持,这就是真正的“强”;通过申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广泛结交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这也是真“强”的表现。

 

把新闻学变成大学生必修课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2月2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说,大家都承认,现在很多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很难找到正经工作。多数在新闻媒体找到工作的学生是来自非新闻与传播专业。但是非新闻学院毕业生的最大弱点是新闻素养不够。他们看不出新闻的真假来,往往把假新闻当成真新闻读,把真新闻当成假新闻来读。

   我近年来开设了“全球媒介素养”课程。这门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开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变“新闻与传播学院”为 “新闻与传播教研室”,为那些准备当记者的医学院、法学院、理学院的学生传授新闻素养知识及技能。未来的新闻教育如果这样发展,新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就会开阔,新闻学教授的学生不是变少了,而是会越来越多。就像大学每个学生都上体育课一样,把新闻学变成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我们为何“心为物役”

  车奴、房奴、孩奴……“奴字辈”新词之后,隐藏幸福观的考题。没有人会以“奴”自许,选择私家车,选择商品房,选择生儿育女,是希望从中获得幸福,而非被奴役的不幸福。

   然而,事实却是,很多时候,我们反而为自己的选择所“奴役”。车奴养车、房奴养房、孩奴养娃……敲打键盘计算数字,其中的不幸福,来自“心为物役”,是物质的考量,是一种物质化的不幸福:我们把幸福简化成了住房的平方米、简化成了名牌奶粉重点学校、简化成了在滚滚车流中拥有自己能缓缓挪动的轮子。

   或许转型期的各种高昂成本,社会结构的若干不合理设置,使得我们有不得已“为奴”的苦衷,但当我们毫不犹豫地将交通工具异化为身价砝码,当我们推波助澜地助长“房子崇拜”,当我们变本加厉地加码孩子教育,是否想过,这当中也折射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欲望:房子成为房奴 “征服”城市的象征,孩子承载孩奴对成功的渴求。物质的洪流漫过心灵的堤防,使得我们忘记了仰望星空,忘记了默观内心,忘记了幸福感真正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人的自我灵魂。 ”这是对渴望幸福的人们一种有益的提醒。 “幸福课”——这也该是每个人学会生活、快乐生活的一堂必修课。

  (摘自2月4日 《人民日报》作者周平)

 

日本承认搞过“三光”政策

  据 《世界新闻报》2月5日报道,近日,由中日两国学者组成的“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公布了由双方论文构成的研究报告。据了解,这是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第一阶段工作,日方已经明确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一次集体屠杀事件。

   就 “战争责任”问题,日方明确了加害者的立场。负责中日战争部分的日方学者指出,沦为战场的中国留下了很深的伤痕。“我们必须承认造成这一结果的大半原因在于日本。 ”双方学者的论文把南京大屠杀都判定为“大规模反人道屠杀”。在报告中,日方以“日军侵略和中国抗战”的角度分析了中日战争,认为日军为了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采取了对当地居民虐杀和掠夺的“三光政策”,违反了国际法。日军根据紧急动员重要劳动力的密令征用“流浪游民”(强掳劳工),并将他们运送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就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问题,报告指出:“追究日军战争罪行,要求战争赔款的活动在几代人间展开,以日本政府为被告的审判持续至今”,承认战时问题对当代仍有影响。

 

“被”字流行见证公民精神的成长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年度字词揭晓,“被”字拔得“年度国内字”的头筹;同样名列第一的词语是“民生”。

   从“被自杀”、“被就业”,到被小康、被增长、被全勤……“被”字当头,有人看到了权利的焦虑与公民的焦虑,有人看到了欺上瞒下,有人看到了信任危机。举例说,金融危机之后,尽管经济放缓,有关数据却显示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了GDP增速,一些网民因此认为他们的收入其实是“被增长”了。然而,如果能保持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就会发现,无论上述数据真伪如何以及各种“被××”是否真实,值得肯定的是,公民对政府的数据或者说辞保持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便已经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收获的最宝贵的成长。理性的国民不会否定一切,但也是断不可缺少一点怀疑精神的。而这种怀疑精神,即是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

   社会的变化,体现在言语的变化,因为言语不仅承载思想和观念,而且体现时代之格局。一词一字,“民生”与“被”双双当选,一边指向民生,一边指向民权,指向每个个体才是自己利益的最终判断者与是否幸福的体验者。 “被”字被高标,更意味着有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而这一切,正是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摘自2月9日《新京报》)

 

李光耀买打折房

  新加坡反腐成效显著,得力于一个独立的反贪机构——贪污调查局。此局直属总理办公室,局长由总统任命,向总理负责。此局既是行政机构又是执法机构,拥有独立的权力,局长和特别调查员可以行使《刑事诉讼法》所赋予的特别权力,调查任何人的贪污受贿罪。贪污调查局大权在握,也受到各方面的监督。

   1995年,时任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和他的儿子李显龙,以打折价格购得两处房产。社会上传说他们利用特权购买廉价房。李光耀十分气愤,因为当时买房打折是惯例。

   为澄清流言蜚语,李光耀决定公布购房经过和打折后的价格,并将打折的100万新元交给政府,要求政府调查处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查后认为,购房打折是当时市场惯例,李氏父子购房打折并无不妥。时任总理的吴作栋认为,政府无权接受这100万新元,把此款退给李光耀。李捐给了慈善机关,并要求总理把这件事提交国会辩论,彻底公开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辩论过程中,连反对党议员也表示,购房打折是市场的一般做法,并无不妥,李氏父子并没有利用特权购廉价房。

   电视台对国会辩论进行了现场直播,使得人人皆知。在阳光下,流言自然平息。

   (摘自《特别文摘》第3期作者李凌)

 

(原文写于2010-02-20 22:00:27 新浪博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787120.html

上一篇:2010春晚流行语
下一篇:地震废墟中的模拟体验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