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名人甚多,仅《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所录江苏籍或出生在江苏或曾在江苏生活较长时间的历史名人就达一千多人。但江苏文化名人中,文人多而学者少,堪称思想家者为数寥寥,仅有春秋军事家孙武(原籍齐国,后奔吴国)、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句容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苏州人)、明代心学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王栋等)、明清之际启蒙学者顾炎武(昆山人)、中国近代史上改良派四大家——冯桂芬(苏州人)、王韬(苏州人)、薛福成(无锡人)、马建忠(镇江人)等人,其中被学界归入哲学家行列的,更只有孙武、葛洪、王艮、顾炎武、薛福成等数位,不过,他们倒都是足具全国性影响的哲学家,有的甚至有较大国际影响,所以,国内外都有学者对他们开展研究,近年来省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孙武、葛洪、王艮、顾炎武等人,尤以对葛、王、顾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
二、专题研究
(一)《孙子兵法》研究
1、重要学术活动和会议
省内《孙子兵法》研究的骨干力量是苏州市孙子兵法研究会,该研究会经过多年寻访、考证,认定苏州吴中区西部穹窿山茅蓬坞即为当年孙武隐居之所和《孙子兵法》的诞生地,此观点已得到学界认同。在该研究会的努力下,2003年中国国防大学把穹窿山作为外军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多批外国高级军官来此参观考察,截止2006年底,先后共有105个国家近500名外军高级军官到这里参观学习。苏州市孙子兵法研究会还于2006年出版发行了《孙子兵法传世典藏本》中英文本,并正在筹建穹窿山孙武书院,拟将该书院作为全球孙子兵法文化的学术中心、交流中心和培训中心等,以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讲学基地。
2000年以来,也主要是在苏州市孙子兵法研究会的努力下,有多次孙子兵法研讨会在苏州举行,主要有:(1)2000年10月在吴县举行的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与会者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名专家、学者,主要议题为“《孙子兵法》与21世纪初的国际战略”;(2)2006年4月在穹窿山举行的“海峡两岸《孙子兵法》学术研讨会”,是由苏州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与苏州市台湾事务研究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80多位学者和工商企业家出席了这次会议。(3)2007年11月在张家港举行的“《孙子兵法》与企业文化研讨会”,由苏州市工商联合会、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和张家港金富房产开发有限公司主办,与会者50余人。
2、主要研究成果:
虞先泽编著《孙子兵法经营智慧》(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经营孙子兵法》(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虞先泽还撰有《<孙子兵法>与吴文化探析》(2005)一文,认为《孙子兵法》中许多战略思想都体现了吴国的军事文化特征,吴国地形地貌在兵法各篇中也有诸多反映。汪育俊、俞朝卿的论文《孙武对句吴文化的杰出贡献》(2005)认为,《孙子兵法》对句吴文化在由“以‘让’治国”到“以‘争’强国”的历史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 苏州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编撰出版了《孙子兵法通俗译注与孙子兵法出土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二)葛洪思想研究
1、重要学术活动和会议
省内研究葛洪思想的主要力量是句容市茅山道院,该道院于 1999年6月创办了《茅山道院》,2004年更名为《茅山道讯》;2006年承办了“葛洪与中国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有120名,主要研讨了葛洪对道学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价值。
2、主要研究成果:
杨世华、潘一德编著的《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依据原有志书和搜集到的新材料,对茅山的历史沿革、神仙、真人、宗师等人、神,道经志书以及宫观和科仪等等进行了重新梳理,为清代以来最新也最为完整的一部茅山道教志书,对研究茅山道教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杨世华还主编了《葛洪研究二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此书为论文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诸如葛洪与黄老之学、葛洪对道家及道教审美思想形成的贡献、葛洪的音乐审美观与茅山道乐的关系、葛洪的内修理论及价值、《抱朴子内篇》的养生伦理与哲学基础、葛洪与中国传统医药学、葛洪仙道思想对李白的影响、葛洪的“君道”思想、葛洪道教思想的折衷主义倾向、《抱朴子内篇》的伦理价值等等。
(三)王艮和泰州学派研究
1、主要学术活动
2006年,为纪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逝世460周年,由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与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泰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的“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泰州举行,海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这次大会。
2、主要研究成果
(1)林子秋等著《王艮与泰州学派》(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成果,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对王艮以至颜钧、何心隐、李贽以及王栋、王襞的思想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季芳桐著《泰州学派新论》(巴蜀书社,2005)、《泰州学派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并发表多篇论文,其中《论泰州学派的性质、分化和消亡》(2000)阐述了泰州学派的性质、分化和消亡,认为泰州学派是以士人为主的儒家学派,王艮逝世后泰州学派产生了分化,王襞、王栋是其继承者,颜山农、何心隐等是其变异者,这些变异者是泰州学派消亡的根本原因。
(3)蔡文锦著《泰州学派通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泰州学派中的平民哲学家——论陶匠哲学家韩贞》(2004)一文,依据《韩乐吾先生集》,首次论述了韩贞的哲学思想。
(3)蒋国保所撰《儒学的民间化与世俗化——论泰州学派对"阳明学"的超越》(2007)一文,将泰州学派以儒学民间化的方式所展现的对于"阳明学"的超越解释为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儒学世俗化——在理论上为消解"天理"的神圣性而张扬"人欲"的合法性,在行动纲领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在传播方式上迎合百姓的信仰心理,认为这为充分认识儒学世俗化对儒学现代化之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此外,较有特色的研究论文尚有:《颜钧的简易儒学——大中之学》(胡维定,2004),认为颜钧建立了一条人人皆可进入儒学殿堂的通道,并构建了一套新的简易儒学,对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有催化作用;《论王襞的流行之体及其无倚之乐》(张树俊,2008),指出了王襞乐学思想的特点在于,他认为,乐学乐在顺应心体的自然流畅,乐在主体深层次的心理体验,乐在无所倚的无私之乐;《论王襞的圣愚同体及其平等思想》(张树俊,2008),认为王襞高举泰州学派圣愚平等的大旗,主张男女平等,人人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探寻泰州学派哲学美学多元兼宗的学术路径》(周群,2009)。
(四)顾炎武及清代常州学派研究
本省研究顾炎武的前辈学者主要有《顾炎武论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的作者沈嘉荣,后起之秀有周可真、许苏民等。周可真的代表作有《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和《顾炎武与中国文化》(黄山书社,2009),其主要贡献是:(1)继清代学者之后,依据新发现的资料,重新编写了顾炎武年谱(获苏州市第5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等奖);(2)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研究顾炎武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获江苏省2002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3)完成了第一个以顾炎武思想研究为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江苏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
许苏民的代表作是获江苏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的《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该书认为,顾炎武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独立不苟的人格风范和社会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一。该书对顾炎武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颇多创见,这突出表现在对顾炎武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上,认为顾炎武拒斥宋明理学先验本体论,并以《易》为宗,重建了“明体适用”的本体论。该书最具特色之处,是从伦理、政治和宗教三个方面展示了顾炎武社会批判精神的丰富内容,特别是抓住了顾氏伦理思想中的问题意识,从夸毗、贪婪、势利、虚伪、浇薄、游惰六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顾炎武对中国传统社会负面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
常州学派是清代与吴派、皖派并列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地域性学术流派,但省内研究者甚少,近年仅有申屠炉明的《清代常州今文经学派研究》(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2008)问世。
(撰稿人: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周可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38491.html
上一篇:
科学在什么情况下不同于可供人食用的猪肉下一篇:
博客必要轻松、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