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周可真:食具(炊具)文化——中国食性文化(二)

已有 7759 次阅读 2007-5-9 23:33 |个人分类:陶瓷与饮食文化|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周可真:食具(炊具)文化——中国食性文化(二)

 

就饮食方式而言,人也是根本不同于动物的:动物是直接靠其天然的生理器官来饮食的;而人却是使用他自己制造的工具来从事饮食活动的。在此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人是唯一能使用工具进行饮食的动物。由此也可看出,食具文化是最能体现出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这一自然本质的。

 

食具一般可分炊具、饮具、餐具三大类。从中国传统食具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炊具还是饮具和餐具,都是以陶瓷制品为主体的。故我国的传统食具文化乃是同其陶瓷文化密不可分的,它体现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陶瓷文化,它伴随陶瓷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了陶瓷文化的发展。就陶瓷这方面说,我国传统陶瓷体系主要由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日用陶瓷占则主导地位。而在日用陶瓷中,食具则又占去大半。在此意义上,我们实可以将食具文化理解为功能性的陶瓷文化,相应地,陶瓷文化则可解为本质性的食具文化。

 

我国的炊具,起初皆为陶器。夏、商、周三代,仍以陶制炊具为主,而铜器次之,铁器则又其次也。秦、汉以后,铁制炊具始逐渐地占据主导地位,乃至今天依然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最早的炊具是与陶器相伴而生的,它们都是由先民在长期的用火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距今约69万年的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从此,先民开始由生食转向熟食。起初,人们是在篝火上烧烤食物,或者是以“石煮法”煮熟食物--即于有水之坑穴中放入食物,然后不断投入灼热的石块,直至水沸食熟为止;抑或将猎物除去外皮,掏空内脏,然后于腹腔内填满烫石,置入坑中,上覆热灰,以至食熟。后来发明了陶器,便用陶器做炊具了。

 

我国陶器发明于何时,目前尚无从确考。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裴李岗-磁山文化的陶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为久远的陶器(距今约8千年)。其器形种类主要有碗、罐、壶、钵、鼎、豆、盂等。其中,罐、壶是明显属于炊具性质的器具,壶用于烧水,罐则既可用于煮饭,也可用来煮肉。据《通鉴前编.外纪》载:“黄帝作釜、灶,而民始粥。”这种专用于煮粥饭的釜、灶,在仰韶文化中已经出现。较典型者为小口浅腹底釜和盆形灶。这种形制的釜、灶,到龙山文化时,为大口深腹圜底釜和筒形灶所代替。(参见: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一章,第二节)《通鉴前编.外纪》又载:“黄帝作甑,而民始饭。”甑亦在仰韶文化时出现,其形如罐,底部有孔,孔上垫箪,箪上放米,置甑于有水釜上蒸成饭。

至夏代,常见的炊具仍主要是陶制的鼎、罐、甑,这在出土的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陶器中有所反映。其中,陶鼎多为敛口、深圆腹、圆底、三乳头形矮足或扁状高足的罐形鼎,也有极小数敞口、浅腹、圜底、三扁状高足的盆形鼎;陶罐多为敛口、深腹略鼓的平底罐,另有极少数口沿上饰有扭状花边的小陶罐;陶甑多为敞口、深腹、平底的盆形甑,罐形甑则已罕见。至商代时,陶鬲逐渐代替了陶鼎,而成为当时的主要炊器。至西周时,陶鬲仍为主要炊器(约占同期陶炊器的80%以上),但在形制上较过去有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鬲裆和鬲足部分由高变低,特别是足尖部分消失,呈肥胖的矮袋状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模仿陶器的器形来铸造各种形式的青铜器具。在传世品和考古发现的商周铜器中,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商代司母戊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3斤,为现存最大的铜鼎。起初的铜鼎,其性质与陶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主要也是作炊具之用。在食性文化的意义上,铜鼎的出现,标志着油烹的开始。当时,铜鼎兼具炊具和食具之双重性质:以鼎烹制,亦以鼎盛食。

以后,随着奴隶制礼乐制度的不断加强,鼎的性质与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成为标志“名位”的一种礼器,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故亦被称为“彝器”,意为“常宝之器”。于是,原本作为炊器的铜鼎,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是作为礼乐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被赋予了神圣和宝贵的色彩,它成为各级贵族的专用品,被视作统治权力的象征和指示物,而广大奴隶和平民是绝对不能使用铜鼎的,甚至使用陶鼎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继青铜时代而起的是铁器时代。铁的出现大约是在商代。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了一种铁刃铜铖。经过科学鉴定,证明这件铜质的兵器前部嵌铸了锻打的铁刃。这是目前发现铁的最早例证。(参见河北省博物馆台西发掘小组:《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1973年的重要发现》,《文物》1974年第8期)

西周末年,铁已成为常见之物。至春秋时期,由于铸铁的推广,铁被普遍应用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例如,在春秋晚期的齐国,女子必有“一针一刀”,农夫必有“一耒一耜一  ”,工匠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我国铁制炊具大约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考《孙子.九地篇》有云:“焚舟破釜,若驱群羊。”其中,“釜”指军用锅。按“釜”字从父从金,知釜为金属制品。《孙子》所言“釜”者,既为军需品,当不会是高级的铜制品,而应为铁制品。若是,在孙子时代(案:孙子为春秋末期齐国人),铁锅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广泛流行于军中了。至秦汉时,铁釜、铁刀等炊具已普遍使用。有了铁锅,高温快热的爆、炒之烹饪之法便应运而生了。

铁制炊具不但导热性能适中,用起来不烫手,造价又低廉,而且铁分子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用铁具烹调,可谓有益无害。这恐怕就是铁制炊具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至今依然)的主要原因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1966.html

上一篇:饮食的人性意义——中国食性文化(一)
下一篇:食具(饮具?酒器)文化——中国食性文化(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