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在微观世界中,具有一些奇异的性质。当一个粒子的位置确定后,它的动量就不具有确定的值,如果动量值确定了则位置不确定。又比如,当一个粒子的自旋在x方向的投影确定后,y方向的投影就不再确定。
按照排中律,﹁p∨p是永远为真的,比如粒子的动量大于10或者粒子的动量不大于10,这个命题是永远正确的。但在量子力学中,如果粒子的位置确定了,这命题就不再为真,因为谈论它的动量没有意义。就如同说这块石头很开心没有意义一样。
所以我们需要新的逻辑。除了真(T)和假(F)外,引入一个新的真值,不确定(I),用来处理那些特殊的情况。
真值表
﹁A是直接否定,它将T和F对调,而I保持不变。~A是循环否定,它真值的下一个值,但最低的真值F例外,它被改为最高值T。!A是完全否定,它把真值改为其他两个值中的较高者。
合取式的真值是合取支中真值的较低者,析取式的真值是析取支中真值的较高中。
等值式的要求:1、当A和B的真值相同时,等值式取真值;2、A和B的关系是对称的,即如果A等值于B,则B等值于A。
蕴涵式的要求:1、分离规则成立,即A真,且A蕴涵B为真,则B真。2、若A真而B假,则蕴涵式假。前两个条件合取式也满足,所以有第三个条件:3、不能从A蕴涵B推出B,这使得蕴涵式弱于合取式。4、A蕴涵A是重言式。5、A和B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即不能从A蕴涵B推出B蕴涵A,否则蕴涵式就变成等值式。
⊃是标准蕴涵式,它的真值取遍全部三个值。→是二中择一蕴涵式,它的值只能是T或F。↣是准蕴涵式。标准蕴涵式和二中择一蕴涵式满足全部五个条件,而准蕴涵式不满足第三和第四个条件。
重言式
1、A↔A (同一律)
2、A↔﹁A (双重否定律)
3、!A↔!!!A (双重否定律)
4、A↔~~~A (三重否定律)
5、!A↔~A∨~~A (循环否定与完全否定的关系)
6、A∨~A∨~~A (排四律)
7、A∨!A (假排中律)
8、﹁(A∧﹁A) (矛盾律)
9、﹁(A∧~A) (矛盾律)
10、﹁(A∧!A) (矛盾律)
11、﹁(A∧B) ↔(﹁A∨﹁B) (德摩根律)
12、﹁(A∨B) ↔(﹁A∧﹁B) (德摩根律)
13、A∧(B∨C) ↔ (A∧B)∨(A∧C) (分配律)
14、A∨(B∧C) ↔ (A∨B)∧(A∨C) (分配律)
15、(﹁A⊃B) ↔(﹁B⊃A) (调位律)
16、(A⊃B) ↔(﹁B⊃﹁A) (调位律)
17、(!A⊃B) ↔(!B⊃A) (调位律)
18、(A↔B) ↔( A⊃B∧B⊃A) (等值式分解)
19、(A≡B)≡(A⇆B)∧(﹁A⇆﹁B) (等值式分解)
20、(A→B) ↔~﹁(!A∨B) (蕴涵式分解)
21、(A⊃!A)⊃!A (归谬法)
22、(A→!A)→!A (归谬法)
真假二值式
以下的式子只能取真假二值
1、~~(~A∨~~A) (A可以取任意三种真值)
2、~A (A只能取真值I和F)
3、~~A (A只能取真值T和I)
应用
1、A是不确定的,用下式表示:
~~A
(断定~~A,相当于说~~A是真的,这样A的真值一定是I)
2、互补关系
A和B是互补的,A和B不能同时具有真值。
A∨~A→~~B
从上式可推出:
B∨~B→~~A
互补关系是对称的,当A和B互补时,B也和A互补。
(A∨~A→~~B)→!( A∧B)
它表示A和B是互补时,A和B不能同真。
3、双缝实验
(1)、A1→﹁A2
(2)、﹁A1→﹁A2,
(3)、A2→﹁A1,
(4)、﹁A2→A1,
(5)、(A1∨A2) ⊃B
A1、A2可分别理解为粒子通过第一条缝和第二条缝,B理解为屏幕上不出现干涉条纹。
在经典逻辑中,从(1)(2)(3)(4)可推出A1∨A2为真,即推出A1∨A2,再加上(5)推出B。
但在三值逻辑中,无法推出A1∨A2。当A1和A2都取真值I时,(1)(2)(3)(4)都为真。A1∨A2取值为I。这时(5)式为真,无法推出B,因为这时B的值可能是T,也可能是I。(这里似乎有问题,因为在实验中出现干涉条纹,表明B的值是F,而按刚才的推理,B的取值只能是T或I。)
4、观测语言
观测语言中也会出现第三值的情况。比如p和q这两个量是互补的。当进行测量mp时,得到的值是p1。当进行测量mq时,得到的值是q1。这两个命题其中一个取真值T或F时,另一个就取值为I。
那这两个命题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当进行测量mp时,得到的值是p1。即mp蕴涵p1。mp只能是真或假。所以这个蕴涵不能是二值逻辑的实质蕴涵,因为实质蕴涵当mp为假时,整个蕴涵式为真。它也不可能是标准蕴涵和二中择一蕴涵,因为当前后件只能取真或假是,这两个蕴涵和实质蕴涵是一样的。
mp蕴涵p1,应表示为mp↣p1,当mp取值为F时,整个蕴涵式的值是I。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