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oj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yaoji

博文

从低速现象得到的电磁理论,为什么会透露相对论的秘密? 精选

已有 14691 次阅读 2018-10-4 13:48 |个人分类:物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相对论, 电场学, 磁场, 以太, 光速不变原理

 从低速现象得到的电磁理论,为什么会透露相对论的秘密?

耀基


       人们通过电磁学的研究发现了相对论。相对论是对经典时空观的颠覆,它的效应在高速运动的时候才显著。而电磁学是在低速运动下得到的理论,为什么它会蕴藏着相对论的秘密,导致人们发现时空的奥秘?

 

1、相对论效应

众所周知,相对论非常神奇,它远远超出我们的生活经验。根据相对论,运动的物体时间变慢,空间收缩。比如,母亲在20岁生下孩子后,乘坐宇宙飞船以0.995倍的光速离开地球。宇宙飞船一直以这样的速度运动,3年后再回来。这时地球已经过了30年,孩子30岁,而母亲才23岁。

在日常生活中,相对论效应非常微弱,无法察觉,否则我们乘车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变慢了。相对论效应只有接近光速时才显著,所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以为时间像匀速的河流一样均匀流过。

既然现实生活中相对论效应很微弱,那人类是怎样发现相对论的呢?

物理学家通过摆弄导线、电池、磁铁等玩意发展出了电磁学。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理论,它的不寻常导致了一系列的实验,最后通向了相对论的发现。电磁学并不是研究高速运动得到的理论,但它在高速世界里仍然适用(这里速度的高低,是指与光速相比)。同样,牛顿物理也是从低速的世界发展出来的,但它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为什么同样是研究低速的现象,电磁学就蕴含了相对论的奥秘,最后颠覆经典时空观呢?

本文后面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电磁学异常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

 

2、电磁学的异常

A、相对性原理

19世纪人们就发现电磁定律和其他的物理理论不同,认为它不符合相对性原理。什么是相对性原理?

坐过火车的朋友都知道,当火车匀速行驶的时候,拉上窗帘,我们就无法判断车在向前还是向后开。事实上,如果不是火车颠簸,我们根本不知道火车是静止还是运动。这时候火车上的一切现象,都无法帮助我们判断火车如何运动。比如车上水龙头的滴水,并不会因为车向前运动,它就滴在后面。

将这种经验总结推广,人们得到了相对性原理。按这个原理,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牛顿力学成立的参照系就是惯性系。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火车是惯性系,而突然加速的火车就不是惯性系。粗略地说,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都是惯性系。)因此,我们无法根据物理现象判断一个惯性系是静止还是匀速运动。

下面具体看看电磁学是怎样违背相对性原理的。

B、真空中的光速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将电磁学的规律总结成了一个方程组,他从这个方程组中得到: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即每秒30万千米,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运动速度一定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参照系来说的。比如问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这要看它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还是相对于车上的人,两者是不一样的。既然根据电磁学理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C,那这速度也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参照系的速度。这样,按传统的观点光在其他惯性系中的速度就不再是C。这说明电磁学理论只在那个特定的参照系才成立。显然这是与相对性原理不符的。人们把那个特殊的参照系称为以太参照系。以太是一种假想的特殊介质,绝对静止。因为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光的传播需要一种介质,所以引进了以太。

C、电力和磁力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冲突。按电磁学,静止的电荷只产生电场,而运动的电荷既产生电场又产生磁场。电荷是静止还是运动则依赖于所选择的参照系。结合经典时空观,这会推出电磁学只在某个特殊的参照系中成立。

下图的参照系SS’都是惯性系。在参照系S中,电荷q1q2都处于静止状态。系S’向右下方向运动,即同时沿着x’-y’的方向运动。

1.png

那么在系S’看来,电荷的运动如下图:

2.png  

在系S中,由于q1q2都静止,它们之间只有电场力,受力情况如下图。这里只标出q2的受力情况(假设它们是异号电荷)。Fe表示电场力。

3.png

在参照系S’中,电荷q1在运动,它既激发了电场又激发磁场。所以同样运动着电荷q2既受到电力,因为它在磁场中运动又受到磁力。电荷q2受力情况如下图,Fe表示电力,Fm表示磁力,Fe指向q1Fm的方向垂直于速度v。电荷q1的受力情况类似,图中没有画出。

4.png

可见在系S和系S’中电荷的受力不一样。在系S中,电荷只受到电力,力的方向在两电荷的联线上,因此电荷的加速度方向也在它们的联线上。在系S’中,电荷受到电力和磁力,合力方向不在电荷的联线上,因此加速度方向也不在这联线上。

而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从哪个参照系看,结果都应该一样。这就如同两个小球是否相撞,不会因为参照系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结果。

如果用一根绝缘的刚性杆将两个电荷联接起来,当电荷受力指向另一个电荷时,杆不会偏转。当受力方向偏离联线方向,则杆会偏转。杆是否偏转,在哪个参照系都一样。

因为实验结果只有一个,我们能从实验的结果判断出在开始时电荷是静止还是运动。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从电荷受力的大小和方向还能算出电荷原来的速度v是多少。这个速度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这说明存在一个特殊的参照系。电磁学也只在这个特殊的参照系中成立,这与相对性原理矛盾。

D、实验

有了上面的认识,人们就希望通过做实验来发现那个特殊的参照系——以太参照系,算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

1880年代,迈克尔逊和莫雷测量不同方向的光速,他们意外发现,在任何参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都相同。换句话说,同样的一束光,相对于地面上的人是C,相对于乘着飞船追逐光的人也是C。这结果非常令人吃惊。

190203年间,特鲁顿—诺伯尔做了上面说的那个实验。他们用平行板电容器代替电荷,用细丝将充了电的电容器悬挂起来。对应于上面所说的刚性杆偏转,按照同样的推理,这种情况下电容器就应该偏转。根据电容器转动的角度,就能算出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速度是多少。他们的实验却发现,在任何时候电容器都没有发生偏转。由于地球在运动,既有公转又有自转。电容器不可能一直相对于那个绝对参照系静止。

这些出人意料的发现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这些问题。根据相对论,并不是相对性原理不对。电磁学在不同的惯性系中都成立,并不存在特殊的参照系。问题出在我们原来的时空观上,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

从相对论知道,经典的速度合成法则不成立。比如说走路的人相对于路边的树速度为10,而汽车相对于人的速度为20,按经典时空观,车相对于树的速度就为20+10=30。但按相对论这样算是错误的。用新的速度合成法则能算出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中都一样。从相对论还得到,力和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相同。据此可解释为什么电容器没有偏转。

 

3、电磁学为什么会透露相对论的秘密

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电磁学理论结合经典时空观,推出电磁学只在特殊参照系中成立。后来通过实验发现不存在这样的特殊参照系。最终颠覆了经典的时空观念。

这里的关键是磁场的出现。如果没有磁场,就不会发现这一切。如果没有磁场,就不会推出电荷的受力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不一样,也就没有后来的实验。如果没有磁场,就不会有电磁波。因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导致了电磁波。没有发现电磁波,我们就不可能发现电磁波的速度和参照系无关。

我们能发现磁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磁场由运动的电荷产生,它实际上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当电荷运动速度不快时,磁场和电场相比非常微弱。

比如下图,电荷q1q2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v2。两电荷联线和q1速度v1的方向夹角是a。电荷q2 受到的电力是Fe,受到的是磁力Fm

5.png

 电力Fe和磁力Fm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6.png

在日常生活中,电荷的运动速度v远低于光速C。从上式可知,这情况下磁力Fm远小于电力Fe,会被电场力淹没。按理说,我们很难发现磁场,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察觉到乘车的时候时间会变慢。

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磁力却相当明显,人类早就发现了磁力的存在。这是为什么?

这要感谢大自然的巧妙安排。当导线通电时,我们就能察觉到磁场的存在。当它通电时,大量电子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由于电子带负电荷,它们在导线周围激发了可观的磁场。而这些电子同时还激发巨大的电场。为什么磁场没有被电场淹没呢?因为导线本身还包含了同样多的正电荷,这些正电荷的电场和电子的电场抵消了。换句话说,导线是电中性的,在导线外没有电场。而通电时,这些正电荷是静止的,没有产生磁场。所以导线外只存在电子的磁场。没有电场的掩护,磁场就这样暴露了。

7.png

磁铁的磁场更早被发现,道理是一样的。磁铁本身电中性,而磁铁里有分子电流,从而磁铁外只有磁场没有电场。

8.png

总结,由于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使得正负电荷的电场抵消,从而人们察觉到大量电子共同运动所产生的磁场。然后发现磁场不寻常的地方,最后导致发现了时空的秘密。

9.png

科学花果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5140-1138827.html

上一篇:分金博弈:聪明反被聪明误?
下一篇:电磁力和相对性——物理笔记13
收藏 IP: 113.68.79.*| 热度|

12 田云川 张培昆 柳林涛 文克玲 张云 黄永义 马德义 邢立成 郭景涛 晏成和 杨正瓴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