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可能还没有听过ScienceOpen杂志,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是2014年才成立的杂志,并不出名。不过,这个杂志很可能会引发科技出版界的一场革命。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本科学期刊可能要追溯到伦敦皇家学会于1665年所主办的学术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下图)。创办学术期刊的目的是什么呢?按照最早的理念当然是:to infor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bout new discoveries – and togain recognition in return(向科学共同体报告新的发现,以获取认可)。
科技出版的一次重要的进步当然就是同行评审制度。不过现代的人们可能并没有思考同行评审制度引入的真实原因。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的科学出版发行,主要依靠纸张和印刷技术,这是比较昂贵的成本。因此,出版商在出版科技期刊的时候,必须保证印刷出来的论文或者书籍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纸。所以,出版商会请求科学共同体中的有名望的学者对将要印刷的论文进行检查,并剔除那些没有价值的论文,这能极大的避免由印刷和出版“无用论文”所带来的时间与金钱的浪费。这就是“同行评审”的主要由来。而处于对负责论文审查的学者的安全因素考虑,审查者的信息不会被公布,这样就出现了“匿名审稿制度”。匿名审稿制度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出版制度,但是一件事物要是走向极端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在当今时代,“出版”几乎等同于“匿名评审通过”。So, the term “published” became equivalent to “peer reviewed” andtoday, every serious academic journal conducts some kind of peer review – or atleast claims to do so.
不过,1969年之后,科技出版的形式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英特网(The internet)出现了!论文可以不再依赖印刷和纸张,这极大的降低了出版论文所带来的高额成本。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传和下载论文,而且论文的传播将更加的便捷、快速和广泛。
尽管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但是传统出版所引入的“匿名审稿制度”却纹丝未动。科技出版商(包括开放获取模式的出版商)在接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出版便利之余,仍然使用着陈旧的“匿名审稿制度”。事实上,匿名审稿制度所带来的“反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因为“出版”几乎等同于“匿名评审通过”,许多可能具有潜在价值的论文因为得不到发表而“不见天日”,审稿意见和审稿人身份也被“封存”起来。审稿人拒稿的理由可以是多方面的:同行竞争、嫉妒、蔑视…….当然也有确实是无价值与反科学的论文被拒绝。不过,审稿人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判断论文价值的时候必然会有偏颇的可能。如果因此而拒掉非常具有潜在价值的论文,那是非常可惜的。
ScienceOpen杂志的创办,主要就是针对改进科技出版行业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改革“匿名审稿制度”。ScienceOpen杂志在发表一篇论文之前,其编辑部会请人检查该论文,以剔除反科学的民科。如果论文达到编辑部制定的内部检查标准(This aim of this evaluation is to prevent plagiarized andnon-scientific articles from swamping the pool of articles that are awaitingpeer review.),就可以在线发表(由编辑部进行排版),在线发表之后就开始同行评审。
ScienceOpen杂志的评审人员必须进行实名评审,不能匿名(以防止不负责任的审稿人),并且评审意见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评审人员的评审资格是:必须公开发表5篇论文以上。事实上,ScienceOpen杂志反对的就是匿名审稿制度。因为匿名审稿制度圈内抱团现象太严重,已经严重阻碍创新。实名审稿的好处就是,不管是谁做了评审,白纸黑字在那里,以后都要担责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ScienceOpen杂志的网站上去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杂志网站的功能很细,就算是审稿人与作者有一点学术联系,都会被系统“特别”的强调出来,比如,如果审稿人与作者以前合作过一篇论文,那么系统就会提醒给读者。
值得注意的是,ScienceOpen杂志是期刊,不是arXiv那种博客,但是又吸收了arXiv和PLOS的优点,并且这个期刊的论文如果评审出技术错误,还可以提供作者修改2次的机会。事实上,ScienceOpen杂志给出了“出版”的一个更本质的定义:出版就是发布出来,然后由科学共同体进行检验和讨论(scientific results have been labeled "published" does notmean that the process of critical thinking should come to an end)。互联网技术已经提供了一个如此方便的可能,出版商也不会因为高昂的印刷费用而依赖“匿名评审制度”。
由于ScienceOpen杂志的风格是前所未有的,我猜测它的出现会是科技出版界的一次革命。作为响应ScienceOpen杂志的革命,我也投了一篇论文《Testing for Wilson's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Less Than 4 Dimensions》到ScienceOpen杂志出版,论文出版地址见:https://www.scienceopen.com/document/vid/1558a028-a700-4087-8748-85359a56820e?2
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是讨论大自然为什么会出现量子现象?大家知道,量子场论中总会出现无穷大,而为了消除无穷大,我们需要利用所谓的“重整化技术”。重整化技术中最便利的便是“维数正规化”。按照维数正规化的方法,如果时空的维数稍稍小于4(比如3.999…维),那么便不会出现无穷大的困境。但是为了在3.999…维时空使用微积分,就必须将牛顿-莱布尼兹微积分从整数维流形推广到分数维流形,这个推广已经被我在较早的论文中做了,请见: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jam/2013/308691/
我在《Testingfor Wilson's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Less Than 4 Dimensions》研究发现,如果时间轴的维数稍稍小于1(比如0.999…维),那么就可以自然的推导出普朗克能量子公式。
有趣的是,如果时间轴的维数为0.999…维,那么时空的维数刚好为3.999…维。这样,我们使用分形微积分公式去进行维数正规化就可以自然的消除量子场论中的发散。这意味着:量子行为发生的原因乃是因为我们的宇宙是分形。
我在《Testingfor Wilson's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Less Than 4 Dimensions》已经给出了详细的测量时间轴维度的方法(理论值大约为1-10^(-59)),以检验我所给出的普朗克常数的新的表达式是否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理论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来最终判定。
毫无疑问,我的这篇论文如果投稿在传统杂志几乎是不可能发表的,苛刻的审稿人一定会拒掉这篇论文(拒掉一篇论文实在太容易找理由了)。不过我还是很有兴趣想知道这篇论文最终是否可被实验所证实。当然,如果这篇论文不发布出来,测量时间轴维度的实验可能永远也无法做。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ScienceOpen杂志开启先发表后评审的制度,这种模式很可能对SCI检索发生冲击,SCI检索收录有价值论文还是检索收录权威期刊,这是将来的一个可能发展方向。如果真是检索收录论文,那么以SCI为导向的评定方式,将是更为合理的。
以上内容部分编译自文章: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作者:Sebastian Alers):https://www.scienceopen.com/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3
后记:今天一早起来打开电脑发现:科学网被刷屏了——柴静的雾霾。我也看了这个视频,也被深深的震撼。也许解决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人类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人类的思想层面,也许量子问题的最终解决,有望为人类提供一个更易接受的答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