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yingyong20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yingyong2014

博文

量子物理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一)

已有 7701 次阅读 2015-4-11 03:2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量子物理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一)

 

20世纪发生了两次重大的物理学革命——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爱因斯坦亲自参与了两次物理学革命,总的来说,相对论较为简单,爱因斯坦几乎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完整的相对论理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不过量子力学就比较麻烦了,尽管经过一大批物理学家(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泡利、海森堡、德布罗意、薛定谔、狄拉克……费曼、史温格、朝永振一郎……)的努力,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被建立,但是量子物理效应为什么会产生却没有人知道。

正如爱因斯坦晚年所感叹:“整整50年有意识的思考仍没有使我更接近‘光量子是什么’”。

事实上,爱因斯坦花在量子论上的时间并不比相对论少,但是爱因斯坦显然并没有领悟量子为什么会产生。因此后世的人们常常误解“爱因斯坦排斥量子力学”。其实爱因斯坦并非排斥量子力学,而是对目前的量子理论不满意而已。爱因斯坦在晚年研究统一场时,曾说道:也许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离散的代数理论,在其中量子力学会自动出来。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已经没有机会发展如此一种数学理论了。

不过在当今这个时代,也许我们已经可以对量子物理效应产生的原因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

众所周知,量子场论总会出现发散(divergence),因此发展了重整化技术,而重整化技术中最便利的一种技术就是维数正规化(dimensional regularization),Gerard't Hooft就利用维数正规化证明非阿贝尔规范场是可重整的,而Wilson的重整化群技术更是建立在维数正规化方法的基础之上。不过按照WilsonHiggs标量场的分析,时空维度需要略微小于4,才能保证Higgs标量场自洽。但是如果时空维度略微小于4,那么时空维度就是一个分数,可惜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并不能描述分数维度的流形。

有意思的是,Wilson猜出了分数维流形的积分公式(见下面的公式(1)),并因此而建立了自洽的分数维量子场论。但是Wilson无法给出分数维流形的导数公式(即分数维积分公式的逆变换)。

不过,最近我们却可以定义一种分数维流形的导数公式(见下面的公式(4)),利用这种导数公式我们可以自然的推导出Wilson猜出的分数维流形的积分公式。

 

       如此以来,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公式可以被推广到分数维流形的情形。

   但值得提及的是,上面给出的“分数维微积分”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分数阶微积分”,两者有很大区别,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令人惊奇的是,我们接下来可以利用分数维流形的导数公式(4)推出普朗克的能量子公式。

为此,我们只需假定宇宙的总能量E为常数(保证能量守恒),时间轴的维度略微小于1(保证时空维度略微小于4)。

利用公式(4)我们对宇宙的总能量E求时间变量的导数得:

 

在时间轴维度略微小于1的情形下,方程(7)等价于:

显然如果时间轴维度等于1,宇宙的总能量E对时间变量的导数将为0,这与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一致。

方程(9)可以被重新写为:

 

更重要的是,方程(11)的积分形式告诉我们宇宙总能量E由不为0的能量子构成,见下式:

 

我们令

 

       如果将方程(13-16)代入方程(11),那么我们就得到熟悉的普朗克能量子公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假如时间轴维度略微小于1,从而保证时空维度略微小于4,那么我们不仅可以保证量子场论的自洽性,而且还可以直接推导出普朗克能量子公式。这意味着,量子物理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正是:我们的时空是维度略微小于4的分形。

当然,我们的以上理论还必须经受实验的检验(物理理论必须以符合实测为第一要旨),为此我们需要首先介绍方程(13-16)中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测量它们。我们将在下一篇博文来详细讨论这一点。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阅读论文Testing for Wilson’s quantum field theoryin less than 4 dimensions,该文已经发表在ScienceOpen,请见:

https://www.scienceopen.com/document/vid/1558a028-a700-4087-8748-85359a56820e?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3715-881478.html

上一篇:当今科技出版的革命:ScienceOpen杂志与过时的匿名审稿制度
下一篇:室温超导材料会成为现实吗?
收藏 IP: 183.64.203.*| 热度|

4 马德义 李轻舟 邢志忠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