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庄子》11:《德充符》哲理意涵之2
《德充符》哲理意涵:
49. 死与生、存与亡、穷与达、贫与富、贤与不肖、受责与受誉、饥渴与饱暖,都是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状态,都是生命运行过程的阶段,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一状态对前一状态的变更、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的替代,而有关这些更替变化并不能作为认知事物本真的依据,更不能改变其本真。所以,不可把这些因素融入到精神世界之中,或可与人的感情相融通,但不可将之转化成人为做作的情感表现。尽管时间不断地行进,但本真之心,总是和万物一样保持着初始的生命力。
50. 一个盛水的容器,水静止下来所形成的平面,“平”的特征是内在保有而不受容器器型的影响。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德”,它的特征就是使事物实现和谐,而不是要决定事物的具体形态、状态。所谓“德不形”,就是引导事物保持其本质,而不干预事物呈现的具体方式。
51. 在认识“道”、践行“道”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人,不会在意其身体是否有缺陷。可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总是在计较外在方面的东西,而不去计较对于内在本质的认知。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计较那些不该计较的外在事物,却忘记了本应深究的内在本质。
52. “圣人”的思维行动之所以总是能够自由自在,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人为的智慧是祸根,人为的盟约是禁锢,人为的德行只是交接外物的手段,工巧只是商贾利益的意识。“圣人”从不谋虑,何用智慧?“圣人”从不人为割裂自然关联,何用盟约?“圣人”从不认为自然和谐关系沦丧,何用推行德行?“圣人”从不以人为价值看待自然事物,何来商人利益意识?这就是“天养”,就是一切禀受自然因素而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关系之中。既然受养于自然,就用不着维护人为关系的各种手段。
53. 拥有常人的体貌,未必更多留存人类的内在真情;成为人类成员,就不得不人为地结成群体而谋求群体的利益。缺失了人类基于自然的内在真情,基于自然的“是非”观念也就难以体现在其行为之中。所以说,人类成员的行为越是偏离自然就越是渺小,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呈现人类的伟大。
54. 天道赋予人的容貌、人的结构和功能,并不希望人们因无谓事物去损耗其身体和精力。而现实中,有些人却耗费智能、精力,去作无病呻吟之事。上天赋予你人的结构,就是遣使你发挥人应当发挥的自然功能,不可置人的自然功能而不顾,却以人的智能、精力去争辩那些无谓的论题。
转摘自钟茂初:《<庄子>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