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读《诗经》·文献选择问题

已有 3676 次阅读 2021-3-10 14:21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千年晴与雨,

古峰喜攀登。

纵有书虫窟,

难何读诗僧。

 

和钱起(722-780年,字仲文,唐·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江行无题》韵: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柢(dǐ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了解中国国学或儒家经典须读儒家十三经,而自四经、六经发展至十三经,《诗经》皆在前列。战国时的《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dān)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在此,《诗》是六经之首。《乐》于秦亡佚至汉谓五经,《诗》于五经中又位《书》《易》《礼》《春秋》之前。至东汉加了《论语》和《孝经》有了七经,《诗》仍在最前;至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已无《论语》和《孝经》),《诗》在前列;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增《论语》《尔雅》《孝经》为十二经,《诗》仍在前列;最后再至南宋绍熙年间增《孟子》,始有十三经之谓至今,《诗》在《周易》《尚书》之后、但皆在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之前。对中国诗歌的渊源发展来说,《诗经》至少可以看作是中国诗歌文本的源头了。

读《诗经》这样的上古诗歌,必须要“训诂”,即用今天汉语解释《诗经》的古字义古音义,不如此,既读不懂《诗经》,念出来也非《诗经》的音韵。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借助古人读《诗经》写下的注释了。

自《诗经》以降,研究和注解《诗经》的著作实在在太多,有专家说其“浩如烟海”,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是毫不夸张的。今天,用现代汉语全文翻译《诗经》的作品也俯拾即是,但比较起来差别很大,不知誰的翻译准确、誰的本子的音韵接近上古音韵?选择好的参考文献就有了好的手段,实现较准确理解《诗经》的目的了。

据《诗经·小序》关于作者的说明,至少《诗经》的内容上涉周代初年、周代先祖,下及春秋末诸侯国,距今三千多年了。在时间上说,最接近古人、最方便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语言的最权威的文献当属《毛诗注疏》即《毛诗正义》了。这是因为它里面有古人留存于我们唯一版本的《诗经》和最早的注释。可是,到了南宋,出了个朱熹(1130—1200),因其理学或道学成为宋、元、明、清几代官学,其《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科举制度的标准教科书和取士的标准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治国之本,其本人也与孔子齐名被称为“朱子”,故而人们读《诗经》,也只从他的《诗经集传》那儿获得,不知他之前尚有《毛诗注疏》。而实际上,朱熹《诗经集传》除了反对《毛诗注疏》中的各篇《小序》外(見《诗经集传》后附的《诗序辩说一卷》),其基本解释都是依从《毛诗注疏》中的两位主要注释者毛亨和郑玄的见解的。从某种角度说,只要不做学术研究,不深究,看了《毛诗注疏》,不看《诗经集传》也不是不可以的,反之也成立的。

《毛诗注疏》是个合注,有四个注者,依次是:(1)周末汉初的毛亨及其所作《诂训传》(亦称《故训传》,诂与故通,诂训也读训诂)又称《毛诗训诂传》。人们得到了《训诂传》才知道《诗经》在其中,“传”是指对“经”的解释。若把“传”去掉,留下的就是纯粹的《诗经》了。但毛亨只是注释者,不是创作《诗经》的作者。(2)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毛诗传笺》又称《笺》,“笺”也是指注和解释,这里是指对《毛传》的解释和补充。(3)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627-649年)著名经学家陆德明及其《经典释文》中的《毛诗音义》;和(4)总成者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及其所成《疏》;《经典释文》是对《毛传》和郑《笺》中有些字的音义的说明。《毛诗注疏》中“注”是指“传”与“笺”,“疏”则是指孔颖达对“注”的再解释和再补充。《毛诗注疏》也称《毛诗正义》,“正义”即指正确的意义。

清《四库全书》关于《毛诗注疏》的著者有两个表述,一是: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个表述里无陆德明;二是: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这个表述里没有毛亨,但前面冠有“《毛诗注疏》”,故毛亨隐在“毛诗”中,有四个注者。其次,在《毛诗注疏》中的叙述次序中,先是小序、然后是孔《疏》解释《序》、毛、郑、陆和孔对原诗及其章句的字义字音、句义章义的注解和解释。故从《毛诗注疏》的实际结构看,《毛诗注疏》的注者是四位。

毛亨出生于战国末的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和生活于汉初,很多文献称他为“汉毛亨”。《四库全书·诗经提要》说:东汉郑玄的《诗谱》和三国时吴国人陸璣的《毛詩草木蟲魚疏》,认为经孔子删诗后,《诗经》屡经若干人传授直至赵国荀子,荀子最后传给毛亨,毛亨对《诗经》作注解称《诂训传》,才使得后人通过《诂训传》知道了《诗经》。后人又称《诂训传》为《毛诗诂训传》或简称《毛传》、《毛诗》、《诗》。学《诗经》先读《毛传》,从毛亨那里理解上古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语言。因为有了前述郑玄和陆璣的说法,在他们之前关于《毛传》是毛亨(称大毛公)还是其侄子赵国人毛萇(称小毛公)所注的争议便告结束。毛亨的功劳极大,没有他的注释,我们就见不到《诗经》。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是东汉末年儒家学者、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以古文经学为主兼今文经学遍注《易》《书》《礼》《传》《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于唐贞观年间被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其所注多佚失,今保存完整于《十三经注疏》中的只有四部,其一就是《毛诗传笺》,另三部是《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自汉以降至清,郑的这一《笺》和三《注》一直是儒家经典的权威、标准注本和官方教材。

陆德明(550-630年)本名陆元朗,字德明,苏州吴县人,隋及唐初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其《经典释文》共30卷,其中《毛诗》音义3卷。由他开创按著述时间次序给经典排序,下列是他开出的经典并注音义:《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札》、《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和《尔稚》,世称“集汉魏六朝音义、校勘成果之大成”,是后人研究古代音韵和训诂不能绕开的重要典籍。孔颖达奉诏(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总成《毛诗注疏》时,陆德明已经去世,但就像《毛传》郑《笺》一样,其《毛诗》音义是《注疏》必选的经典。

孔颖达 (574-648年),字仲达,冀州今河北衡水人),唐著名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因汉唐之间关于《诗经》的解释的版本诸多,异见者相互辩驳,让人无所适从,为了统一经学,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五十余名著名儒学家修汉武帝时宫廷宣布的五部经典 (《诗》《易》《书》《礼》《春秋》)为《五经正义》,由孔颖达总编,前后历时30余年。按《四库全书总目》计,有《毛诗正义》40卷,《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共193卷。《五经正义》撰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在孔死后3年(永徽二年,651年),一些著名儒学家奉诏修订、增损后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并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清《四库全书·诗经提要》说:为“論歸一定無復岐途”,孔穎達《疏》不仅合并毛傳二十九卷和鄭箋二十卷,还“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為稾本,故能融貫羣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故用孔颖达的《毛诗注疏》做参考,不仅时间上离《诗经》所作的年代最近,而且摒弃了汉唐几百年间对《诗经》的繁琐争议,时效上的性价比很高。孔《疏》的注释中给出了远远超出字面上理解《诗经》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国上古文化、制度、自然名物很有帮助,但就理解《诗经》本身来说,显然太多杂繁了。

在《毛诗注疏》之后,人们读《诗经》参考最多的就是朱熹的《诗经集传》。著名历史学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斯年(1896-1950)先生在其《诗经讲义稿笺注》(1927,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月)中认为,朱熹的《诗经集传》高于《毛诗》和郑《笺》许多。但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著名训诂家、诗人、文学和艺术史家,曾曾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的郑振铎先生(1898-1958),在《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中国文学研究》全3册,作家出版社1957年)中说:在读研《诗经》上,“毛公、郑玄的《毛诗传笺》与朱熹的《诗集传》几乎成了一切辩论的焦点”;朱熹的《诗集传》是“攻击《毛诗序》的最重要的著作……为后来说诗者辩论的焦点,影响极大”,又说元明时期人们“对于《诗集传》极为崇信。胡广等奉敕撰《诗经大全》,即以朱熹之说为主。及李先芳、朱谋(土韦)、姚舜牧、张次仲、何楷诸人的著作相继而出,研究的趋向才为之一变,非朱宗毛与折衷毛、朱的人才渐渐的多起来。”到了清代,“清人的《诗经》研究,多宗汉儒之说。毛奇龄对丰坊的伪诗传、诗说加以攻击,而明季崇信伪诗传之风为之一洗。陈启源、朱鹤龄、阎若璩、诸锦诸人对于朱熹的《诗集传》加以攻击,而宋儒之学几于无人研求。其后汉学的研究,渐渐达于高潮的时候。陈奂、马瑞辰、胡承珙诸人,致力于毛、郑之研究。段玉裁、孙焘诸人,致力于毛公传的考索。范家相、魏源、丁晏、陈乔枞诸人,致力于三家遗说的搜获。几至于极盛难继之境。”郑先生最后又说:研究《诗经》的汉学与宋代的朱学之间的关系不外是三级:第一级是拿了毛、郑的学说以攻朱熹。朱熹打倒了,便进而做第二级的运动,拿了毛公的传来攻郑玄的笺。郑玄打破了,便又进而做第三级的运动,拿了齐、鲁、韩(据说除了毛诗,在汉代还有这三个姓氏的学者持有《诗经》但都佚失了)的遗说,来攻毛公的传。当时的说诗者,差不多都是不能自外于这个潮流的。郑先生所说的这种影响,在民国时期也是没能消除得了的。其实,这种影响在当代一些用现代汉语翻译的《诗经》本子中也是照样存在的。个种道理也是简单得很:毛郑与朱各有其理与偏颇,读者难免总会有执偏。
    郑先生的《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是读《诗经》很重要的入门工具书。

郑先生除了就《毛诗注疏》和《诗经集传》这两本最重要的《诗经》文献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作了上述提示外,他还就《诗经》音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他说:在《诗经》音韵方面的训诂,“最初仅知以今音读古音,其后则进而以今韵来叶古音,到了陈第、顾炎武诸人出来,才发现古音的本质,知道古今的音不同。这个发现,无论在《诗经》研究上或在文字学上,都是极有价值的”(文中“叶”音协,协合之意)。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先介绍一下陈第。

陈第(1541-1617),是中国明代音韵学家、著名藏书家,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别署五岳游人,连江(今福建连江)人。其代表作《毛诗古音考》论证古今音之异同,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对叶音说的批判,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参阅陈第《毛诗古音考》和360“陈第”)。

这样就可以大致理解郑先生的意思了:唐代的人譬如陆德明读《毛传》《郑笺》是以他所在的唐代的“今音”读汉代的“古音”,这样就容易出现不押韵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读《毛诗注疏》时屡屡出现,按陆《经典释文》的切音法(用现代拼音方法解释,就是两字相拼,前一字的声母做声母,后一字的韵母做韵母,如“母”以“武”和“扶”相拼),很多句子不能押韵。同一个字,若用现代汉语拼音(見标点版的《康熙字典》)与陆的切韵比较,声母也有很大的差别。可能唐人,觉得不押韵就不押韵,算了。可是到了宋代,就不这样“马虎”了,非得押韵不可。朱熹用“叶”韵法解决古音与今音不押韵的问题,即为了实现后一句押前一句的韵,找一个押韵的音,有没有出处无所谓。但这样一来,押韵就变成很随意的且无出处的事情了,而且很有可能宋人对前一句末字的读音有误,寻找的押韵的音自然也会是错的。叶韵虽然方便,但很可能古人并非这样读啊!这在《诗经集传》里很常见,朱子给韵是不给出处的,按朱子的押韵时常会出现几个押韵之间的冲突。而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和顾炎武的《诗本音》都是给出考证的。因此,若只读《毛诗注疏》,按陆德明的注音,有些句子无法押韵,原因可能是陆错了,同一个字的唐音与汉音是不同的,何况毛亨是鲁国人,郑玄是今山东高密人,陆德明是苏州人。进一步拿到朱熹来说,朱是福建生长大的人,没有“普通话”拿什么做标准去“叶”苏州话、山东话?

再简介一下顾炎武。顾炎武(1613 -1682)是明末清初的学术大师、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在音韵学方面,其代表作是《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其中《诗本音》专攻《诗经》音韵。人誉其为古音学的奠基者。他认为,应当明白,音韵是治学的根本,应由音韵文字而通经子百家:“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他还认为:治音韵为通经的关键,知音才能通经,通经才能明道,明道才能救世。以考据著称的乾嘉学者皆推崇顾氏的音韵学成就,并把由音韵以通训诂、就古音以求古义作为他们治学的基础(参阅360百科顾炎武)。

读《诗经》很重要的另一工具书,是《康熙字典》。这里推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标点整理版《康熙大字典》。

《康熙字典》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五十五年(1716)成书。以明·梅膺祚《字彙》和清·张自烈《正字通》为基础,増以别本以“增《字彙》之闕遺、删《正字通》之繁冗”而成。康典以子丑寅卯等地支分12集、每集分上中下卷,共42卷,214个部首,同一部首内部收字按笔画顺序排列。每字先注音后释义,每义都引古书例句为书证等。共收47043字,问世后被誉为《说文》《玉篇》以下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能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验的基本需求。

康典有很多版本,以道光本为好。标点版的康典以道光本为底本参校别本,将全书予以标点,加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康典注音采用反切、直音法,反切以《唐韵》(實即《切韵)》,原书已佚,从徐铉《说文》注转引)、《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为主,参以《玉篇》《类篇》《五音集韵》等;韵书所无者采《史记》《汉书》《老子》《庄子》等之音释以补之。

康典的《前言》特别指出:(1)单字后有反切、直音的,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单字后无反切、直音,但释文中另有音义资料可据的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2)多音多义的单字依不同音义分别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3)单字的反切、直音折合成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有异的,除依反切、直音音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外,加标今音。(4)《字典》沿用的叶音说多有讹误,故单字中的叶音不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

《诗经》在《十三经》里按著述时间排序排第三,是很古的书了。因为康典是偏重用古书释义注音的,且有越“始古”越好的倾向,故其经常会用到《诗经》。我们今人读上古语言的《诗经》,若无《传》《笺》《经典释文》的《音义》和《疏》,是读不懂的,有了这些,这个难题基本解决了。现在再加上有标点版的康典的释义和现代汉语拼音注音,就更方便了。

关于读《诗经》中“叶音”的体会。朱熹的《诗经集传》的注音并非全都是叶音,有些叶音与后来陈第、顾炎武的注音也是相同的。将它们与陆德明的注音、康典的叶音放在一起比较,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也可能对我们当代人来说,按上古音读《诗经》也会有“别扭”的感觉。“叶”一点也非坏事,只要不太随意就行,不然朱子胆子怎么那么大呢?

上文所涉古籍,链接http://www.guoxuedashi.net(《国学大师》网)都能免费下载。但简体版的不如繁体版可下载的全,繁体版的缺点是没有标点。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275972.html

上一篇:佛印:一屁过江来
下一篇:《诗经》笔记:“問詩如何學,曰:只在大序中求”
收藏 IP: 27.17.1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2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