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多人坐在一辆骡车上,听赶车的老汉唱了这一路的信天游。“羊啦肚子手啦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老汉是陕西榆林人,大约10年前来到宁夏,找了个在景区赶车的营生。每天最快活的事情,就是给游客唱“酸曲”。“一个在那山啦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的手"。
陕北地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长途运输主要靠骡马。赶车的汉子,长久独自旅行,生活单调无趣,靠唱酸曲排解郁闷。内容包括食宿、住店,与当地女人产生的暧昧,或对远方亲人诉说的思念,这便是信天游的由来。老汉来这之前,也是个赶牲人。走西口,下关中,出宁夏,浪过不少地方。终日行走在黄土高坡,抬头天高云淡,低头山川雄浑,唱出了一付好嗓子。“瞭得见那村村哟,瞭不见那人,泪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的林。”
此时的骡车,正慢慢腾腾,在一条黄沙压实的土路上行进。道路左边忽隐忽现,不时闪出低矮的,沙蒿蒿的林,覆盖住雅丹山体残破的豁口。右边的芦苇已盖过头顶,似乎要占据整个天地,过滤出一湾清粼粼的水,浮动着白云在静静流淌。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河镇的水洞口景区,位于被黄河冲积出的吴忠平原东部,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多克前旗,只隔着一道古长城。千百年来,这里一直征战不断,农耕民族和游牧部落,交替兴盛,此起彼伏,上演着一幕一幕,精彩的历史大戏。
红山堡,就位于景区之内。是一座按明代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规制,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由陕西边总制委派宁夏都指挥史墉督造的屯堡。当时共驻军251名,设守堡官员一名,操守官员一名,领峰候(烽火台)八墩,负责东西长约30里的防线。在长城内建造堡城,主要是为了“防秋”。鞑靼、瓦剌部落遵循古例,总在秋天马肥草盛之际,大举兴兵南侵。而此时中原,正值秋收季节,朝廷便调大军戍边,在堡城驻扎。红山堡围长380米,宽320米。其中瓮城长30米,宽20米,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异常坚固。
藏兵洞,建于长城关隘两侧的峡谷,游走在一片雅丹崖壁之上,分上下两层,蜿蜒曲折近千米。洞内通道高低迂回,彼此勾连,犹如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它一端连着红山堡,与长城、堡垒构成完整的协防体系。另一头连着山间道路,便于神兵天降。通向大路的洞口,设暗器、陷阱,非常狭窄。而再往里走,通道左右两侧,分布大小不等的土室,辟有居室、储藏室、会议厅、灶房、兵器库、炮台等。能容下数百士兵,及刀、枪、炮铳、头盔、盾牌等武器。这里居高临下,通过小圆窗户,可以监视峡谷敌情,遥看大漠风云。
从古到今,就有无数兵士,远离妻儿,守卫这万里边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躲在阴暗的藏兵洞里,或巡在酷热的长城沿线。或驰马千里报信,或点起狼烟为号。或功勋彪炳,或死无音讯。或遇袭,或杀敌。逝去的往事如烟,也没在青史留名,幸好有诗歌作证。从汉乐府开始,每朝每代,都有《饮马长城窟》流行,大多反映征战戍边的主题。“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这两首诗的作者,竟是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真乃豪杰冷泪,英雄长歌。
男人戍边,是“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女人留守,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而硝烟退尽,进入和平年代,这里就变成农耕民族,和游牧部落的互市通道。红山堡外一条有些松软,却被骡马越踩越紧的土路,就能证明这一切。特别到了近代,民族矛盾缓和,堡垒用于交流的意义更大。清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筑“头道边”实施“深沟高垒”,使长城内的“宁盐大道”,和陕北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相衔接。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营“马市”及“牛羊小市”,进行商品交易和文化往来,红山堡是重要的驿道之一。
这才有了“张家小店”,才有了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此歇脚,意外发现一些石英岩片,疑似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打制工具。才有了法国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闻讯赶来发掘,出土大量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认定这里是三万年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三万年前啊,人类刚有语言,还没有文字。古老的中华部落,就在这黄土地上,孤独求索。他们有时也问天,想找到同行伙伴。然而万籁俱静,寰宇了无回声,像一首信天游里唱的:“东山上(那个)点灯(啊)西山上(得个)明。四十里(那个)平川(啊)了也了不见人”。
(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