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腰疼可能的病因

已有 831 次阅读 2023-1-24 01:1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腰疼可能的病因

腰疼是最常见的疼痛症状之一,并且会持续终生。超过70%腰疼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目前尚无明确的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非特异性和疼痛使腰疼病因大部分病例尚未得到明确诊断。因为在放射学图像中没有确定的病理,大多数腰痛病例被描述为非特异性的。事实上,放射学成像结果和症状与放射学诊断之间的相关性很弱,仅确定了15%的病例。因此,腰疼是一种来源和病因不明的常见症状。并被确定为导致腰疼的可能原因或因素。腰疼发展提出的一种机制是脊柱不稳定导致结构紊乱。疼痛可能由于骨骼变化、肌肉发生病理改变而发生。研究发现,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环状病变、骨折、面部关节关节病和椎间盘突出等类似的整体局部解剖结果对腰疼是不可预测的。科学家强调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寻求个体生存和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更可能的是,抑郁、压力、认知和身体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在腰疼发作的未来更容易预测。以下因素也可被认为是导致腰疼的因素:年龄、社会、经济、遗传因素、粘附性差、软组织僵硬、行动过度、不稳定、肌肉无力、创伤、疲劳、超重、压力、低运动、人体工程学问题等

流行病学研究确定了非特异性腰疼的危险因素,并分为3组:

个体危险因素,如体重、年龄、体力活动、背部和腹部肌肉力量;

焦虑、压力、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社会风险因素;

职业风险因素,如身体困难的工作、举重、弯腰、旋转、拉、推、身体振动、工作不满和单调的任务。

其中一些风险因素,如年龄较大、疼痛强度较高、肥胖、疲劳或需要举重的工作,可能在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过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确定剩余的风险因素非常重要,因为这能够实施一级和二级预防。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期腰疼评分为阳性,但20%的患者经历了腰疼。这些病例可能会发展成慢性腰疼,腰疼超过三个月称为慢性腰疼。

在慢性腰疼中,心理社会因素对解释疼痛的持续性至关重要。这些因素对于解释人们对腰疼的反应很重要。与疼痛和残疾发展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如对运动的恐惧,也可能影响疼痛的复发和延长。此外,恐惧和灾难等心理因素最常与疼痛、生活方式、身体、神经肌肉和神经生物学后果相关,突出表明身心是密不可分的。与慢性腰疼、肥胖和身体不活动相关的其他因素与生活方式座位相关。此外,遗传因素通过对疼痛感知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与腰疼密切相关。总体而言,鉴于急性腰疼,数据表明75%至90%的患者无论医疗干预如何,病例在6周内解决,超过25%。有慢性疼痛和残疾的风险。大多数患有腰疼的人都有持续性和反复发作的症状。

腰疼的人可被分类为特定的腰疼类别,例如神经根压力、脊椎骨折、感染、炎症性疾病、肿瘤、脊椎炎、椎管狭窄或已确立的不稳定性。虽然疼痛有明显的腰疼原因,但主要原因可能是机械因素。肌肉紧张是由怀孕、肥胖、长期柔韧性或与弯曲运动或其他影响腰疼的压力毛孔有关的工作引起的。科学家已经解释了病理和疼痛因素、轻微创伤或情绪障碍构成慢性神经肌肉反应。这一点得到了各种肌肉变化的证实,包括虚弱、纤维化、拉伸受限和改良的肌肉募集模型。多块肌肉、下背部稳定器功能失调,导致脊柱节段关节运动发生变化。

腰疼的主要原因包括躯干结构和邻近组织的动态原因以及退化的非特异性原因。腰疼患者通常胸肌无力,本体感觉减退,由于软组织无力和损伤,脊柱稳定性存在问题。各种研究表明,导致肌肉无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机制被描述为与脊柱旁肌肉的组织形态学和结构变化有关。腰部的肌肉较弱,表现出过度疲劳。同样,椎旁肌的协调性差与腰疼和严重的腰肌疲劳有关。腰疼和骨盆肌肉之间的长度增加比率的变化是导致一个肌肉组件无力和另一个肌肉僵硬的原因。

肌肉成分。弱、长、短、强肌肉的组合往往会造成影响腰疼的失衡。此外,补偿机制会对肌面结构造成慢性压力,进而导致活动性和疼痛降低。

控制慢性腰疼的主要机制是复杂和多功能的。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激素和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如外周或中枢敏化)、病理解剖变化和生物力学因素、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影响。当前的研究强调了运动管理的变化,例如持续的周围性腰疼症状的潜在机制。

对影响复发性腰疼的因素没有明确的共识。一项系统综述发现,预测有害腰疼最有用的成分是疼痛管理不当、功能紊乱、总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相关疾病的存在。运动控制障碍可能是导致复发性腰疼的功能性障碍之一。然而,仍然缺乏轻型可靠工具的临床诊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73191.html

上一篇:腰痛的概念
下一篇:腰稳定性和临床不稳定性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