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不宁腿综合征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关

已有 1315 次阅读 2021-5-2 20:50 |个人分类:疾病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不宁腿综合征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关

不宁腿综合征会导致睡眠中断。新的数据表明平衡肠道细菌可能是对改善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一种帮助。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发表在2019年4月的《睡眠》(Sleep)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的结论,患不宁腿综合征的人肠道中的细菌含量可能异常高。并在2019年6月9日在相关专业睡眠协会(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的年会“睡眠2019”(Sleep 2019)上发表。

来自加州红木市斯坦福睡眠科学与医学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收集了7名被诊断为中度至重度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粪便和呼吸样本。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显示,这7个人都有一种被称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肠道疾病。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指一个人小肠部位的细菌过多的情况。过多的细菌也往往是相对不常见的类型。先前的研究表明,根据这些细菌的消化功能,过多的细菌会引起一系列的肠道症状——从胃气、腹胀到腹泻、胃痛和恶心。

虽然估计各不相同,但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通常只出现在15%的人中。因此,这项新的研究发现,所有7名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中都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这是值得注意的。

“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经常被公众误解的疾病,”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睡眠与健康研究项目主任迈克尔·格兰德纳博士说,他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它涉及到腿部不适的问题,这种不适通常发生在晚上,它导致患者需要四处走动,以消除这些不适的感觉。”(正是这种需要移动,使得不宁腿综合征患者难以入睡。)

格兰德纳博士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肠道复杂生态系统与大量健康状况之间的众多联系。”这项研究表明,肠道细菌的某些方面可能与不宁腿综合征的症状有关。

什么是深度睡眠-为什么你需要它和其他阶段?

大脑中的铁可用性可以解释这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不宁腿综合征关系, Daniel Jin Blum博士说“由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肠道失调引起的慢性炎症[当肠道细菌种类不平衡时]可能在结肠中释放额外的一种叫做铁调素(hepcidin)的激素,可降低大脑中的铁可用性并导致不宁腿综合征,”解释说,这项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加州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兼职临床讲师。

过去的研究表明,大脑缺铁是不宁腿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宁腿综合征涉及大脑和肌肉系统之间的接口,在许多人中,它涉及身体如何管理铁水平的生物化学,”格兰德纳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资料显示,虽然不宁腿综合征与缺铁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但有一些证据表明,大脑中储存的低铁对其多巴胺受体的功能起作用,而多巴胺受体又可能通过促进不宁腿综合征的方式影响大脑的通讯和信号传递。

这是否意味着增加铁的摄入量可以帮助不宁腿综合征?不幸的是,吃牡蛎或其他富含铁的食物可能对不宁腿综合征患者没有多大帮助。专家发现,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即使血液和饮食中的铁含量正常,大脑的铁储备也会耗尽。

肠道细菌的再平衡能帮助不宁腿综合征吗?

斯坦福大学的新发现表明,治疗一个人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有助于解决导致不宁腿综合征的大脑缺铁问题。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由于这些都是全新的发现,我们仍然需要看看这种关系是否可以复制,以及它是否与不宁腿综合征中涉及的神经肌肉和铁相关通路相互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只是初步的,仅有7位受试者的一项实验。

医生如何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布鲁姆博士说,治疗胃酸反流的药物被称为促动力药物,可能有助于一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他说,某些饮食模式,包括在睡觉前至少两到三个小时吃完一天的最后一餐,也可能有所帮助。但他说,这些和其他治疗方法只能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必须强调的是,研究还没有明确表明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否有助于不宁腿综合征患者(新的研究结果仅仅表明这种治疗策略是可行的,很可能值得研究。)

当涉及到大脑、肠道和不宁腿综合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时,仍有许多未知的因素。这项研究最终可能会给这个难题增加一部分,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84793.html

上一篇:转诊接受抗反流手术患者的肠道失调患病率
下一篇:[转载]人类使用益生菌简史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