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证据表明,饶毅教授至迟在2004年就已开始关心青蒿抗疟研究。当时饶毅教授在华盛顿大学任职,他试图通过《南方周末》记者李虎军去拜访屠呦呦老先生,并搜集与青蒿抗疟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但没有取得屠老先生的信任。当时,饶教授关注青蒿抗疟研究的原委可从他2004年2月写给屠呦呦老先生的信函中看得比较清楚。
饶毅教授2004年开始关注青蒿抗疟研究的契机,我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能在2004年就开始关注青蒿抗疟研究,这是要有一定的学术鉴赏力的。至于他后来是否如媒体所言成了屠呦呦老先生获诺贝尔奖的推手,不必当真。但他至少是最早意识到青蒿抗疟研究价值的海外华人学者之一。
饶毅教授2004年开始关注青蒿抗疟研究可能与中国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合作研究集体于2004年1月荣获泰国玛希顿医学奖有关。至少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我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关注屠呦呦以及中国的青蒿素研究开发的。中国研究集体荣获泰国玛希顿医学奖的详情参见《光明日报》2004年1月30日的报道。
有关中国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合作研究集体的获奖内幕,《中国科学报》基于对我以及其他一些人的采访进行了披露。可惜,这篇稿子因急于求成,写得不够精彩,也不够准确。但它对我们加深对屠呦呦老先生一路走来之艰辛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中国科学报》上那篇报道《北大教授披露屠呦呦早年轶事:曾“被报”大奖》的网址是: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8779.shtm.
上周应《科普研究》之约花了两天的时间写了一篇专稿《青蒿抗疟研究信息的早期传播》。在这篇将于本月底刊发的文章中,我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科学通报》1977年首次公开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经纬;二是《光明日报》1978年率先披露的青蒿抗疟研究的过程。它对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传闻可能会有些帮助。
总之,主张饶毅教授就屠获诺奖一事发言时不能掩盖事实真相的人在向饶毅教授提出质疑时也需要以事实为依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