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程 100871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博文

文科强基计划值得关注 精选

已有 7570 次阅读 2020-5-31 10:3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今天是强基计划报名截止日。

强基计划旨在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因而提倡学生读完本科后继续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意义何在?出路何在?

接下来想以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为例先谈谈读研后的出路问题。

 

我是哲学系教授,在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两个专业指导研究生。这两个专业在一般人看来都属于荣誉性学科,而非功利性学科。这种荣誉性学科的学生毕业之后,发展前景如何?远的不说,就说说刚过去的三年吧。

 

2017年我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得了博士学位,3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L同学博士毕业后,被南京理工大学直接聘为副教授,其实东南大学也公示要他了,但只能给讲师,所以他没有去。

H同学硕士毕业后,拿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五年全额奖学金,当年秋天就去美国读博了;

Y同学硕士毕业后,被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录用为公务员;

T同学硕士毕业后,留在北大哲学系跟着我读博。

 

2018年我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

P同学博士毕业后,被北京大学医学部聘为讲师。虽然北大原则上已不再直接录用本校博士毕业生为教师,但少数特殊专业还是可能的,当然控制得极其严格。

Q同学硕士毕业后,拿到了日本政府的国费奖学金去京都大学读博了;

Z同学硕士毕业后,被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录用。这是最近几年硕士毕业生去企业工作的唯一个案。

 

2019年我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得了博士学位,1人获得了硕士学位;另外还有1人博士后出站。

H博士出站后,被北航录用为助理教授;

X同学博士毕业后,被北京邮电大学录用为讲师,其实他也通过了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外地C9大学的审查,只是他最后选择了与自己的研究兴趣最为吻合的京内工科大学。

M同学硕士毕业后,去新疆伊犁州党委组织部工作了,她是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入学的,毕业后必须回原籍服务。

 

至于今年,尽管遇到了疫情,工作不太好找,但我指导的1名博士后、1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工作单位也都基本上落实了。

Z博士出站后,有望赴大连理工大学直接担任副教授。他很想留下来,但因为疫情,海外发表受到了一些影响。

T同学博士毕业后,有望赴南开大学做师资博士后,出站后应该会留在那里担任助理教授。现在很多大学都不肯直接招博士毕业生担任教职了,一般都会要求做一期博士后,其中有意聘用的,才会按师资博士后处理。

D同学硕士毕业后,有望留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辅助工作,这是一个有事业编制和北京户口的岗位;

Q同学硕士毕业后,将留在北大哲学系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另一位教授读博;

L同学硕士毕业后,将留在北大哲学系跟我读博。

 

从我这几年指导的研究生的发展情况来看,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毕业后都留在双一流大学执教了,去国外留学的,获得博士学位后也很有可能赴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毕竟在学术研究方面接受过多年训练,已形成了比较优势。另外,高校一年有两个假期,这也很吸引人。

 

我不太清楚哲学系其他老师以及其他文科老师指导的研究生最终去哪里发展了,但我相信与文科强基计划有关的学科相差不会太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的热门专业只不过是人才需求量大一点罢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史哲高端人才总会有需求的。再说,产业发展是有周期的,入校时的热门专业等到毕业时,或毕业后一段时间有可能会变成冷门专业。所以,关键是要厚植基础,学精学通,而不是挑肥拣瘦。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大学本科已经逐渐走向普及,而且对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来讲本科已不可能是最终学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职位都只对研究生开放了。所以,未雨绸缪,报考大学本科时,一并考虑将来的读研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而强基计划着力解决的就是,打通本科生通往研究生的就学通道,为那些有志于读研究生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提供便利。如果少数同学日后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读研究生,也可以在中途分流。这实际上比不报强基计划多了一个选择。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同学们通过强基计划进来之后,想跟我读研,做些文理交叉类研究,我的答复是,欢迎随时联系!

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1-1235755.html

上一篇:核心技术何难?中村修二在乡镇企业搞定蓝色LED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10 周健 黄永义 武夷山 刘立 范会勇 熊建华 史晓雷 王勇 王安良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