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隅良典其人其事
周程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YoshinoriOHSUMI)1945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九州的福冈市。其父大隅芳雄已故,生前曾任九州大学工学院矿山学教授。大隅良典在家中排行老四。长兄大隅和雄比其大12岁,现为东京女子大学日本文化史名誉教授。
大隅良典少年时代和父母的合影
1960年,大隅良典考入著名的福冈县立福冈高级中学。该校优秀毕业生大多会就近报考旧制帝国大学之一九州大学。郭沫若早年就毕业于这所大学。不过,大隅良典中学毕业时却报考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东京大学。当时,福冈与东京之间尚未开通新干线,去东京十分不便。
福冈中学时代的大隅良典(正中间)
1963年,大隅良典进入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相当于美国的文理学院)理科二类学习。二年后分专业时,他原本想进本乡的理学部学习化学,因教养学部新设了交叉科学类的基础科学系,故其最终选择了驹场的教养学部。
1967年自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毕业后,大隅良典考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科,在今堀和友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研究。1972年修满博士课程所需学分后满期退学。1974年以题为“关于大肠杆菌素E3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论文申请获得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
东京大学的硕士课程最低学习年限为两年,博士课程最低学习年限为三年。一般来讲,在那个年代,理科博士生用三年攻下博士学位的不低于八成,文科博士生用三年攻下博士学位的不高于两成。大隅良典攻读三年拿不下博士学位无疑属于少数派。
令人纳闷的是,大隅良典的简历中有两年空白,他博士满期退学后至获得博士学位的两年里究竟去了哪里?干了些什么?
1974年,大隅良典接受导师今堀和友教授的推荐,远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GeraldMaurice Edelman(1929-2014)教授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1977年,应东京大学理学部安乐泰宏教授的邀请,大隅良典回母校理学部担任助教,1986年晋升为讲师。
1988年,大隅良典转任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副教授,开始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是时,他已年满43周岁。此后,他开始以单细胞酵母作为模式生物开展细胞自噬机制研究。自噬现象虽然在五十年代就已被发现,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没有被解明。
开展实验研究时的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处于饥饿状态的酵母时发现其“液胞”中有很多小颗粒。这些小颗粒是怎么进入“液胞”内的?为弄清小颗粒的形成机理,他对酵母的遗传基因进行随机突变处理后,开始观察处于饥饿状态的酵母“液胞”动静。重复5000余次实验后,他成功地获得“液胞”中不会出现颗粒的酵母,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与颗粒形成有关联的14个基因片段。
电子显微镜影像前的大隅良典
1992年、1993年大隅良典等人先后在《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Cell Biology)和《欧洲生化学会联盟通讯》(FEBS Letters)上公开了上述研究成果(2016年,前者的影响因子只有8.717,后者的影响因子甚至只有3.519)。但是,正是1993年的这篇论文确定了大隅良典的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之父的地位。
自噬机制示意图
酵母虽然是单细胞生物,但它真核生物,其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同。其后的研究表明,动植物细胞的自噬机制和酵母的自噬机制完全相同。
1996年,大隅良典辞去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副教授的职位,转赴爱知县的冈崎国力共同研究机构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担任教授。是时他已满51周岁。抵达缸崎后不久,他便聘请擅长动物细胞研究的吉森保((TamotsuYoshimori,现57岁、大阪大学教授)担任其实验室的副教授,之后又聘请内科医生出生的水岛昇(Noboru Mizushima,现50岁、东京大学教授)担任其研究助手。这两位合作者后来在自噬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别特是水岛昇的工作,曾引起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关注。
2004年,即将届满60岁之际,大隅良典返回东京转任综合研究大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2009年,即将届满65岁之际,他又转任东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2014年,大隅良典完全退休,被东京工业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
参加祝贺荣获诺奖仪式时的大隅良典
由上可见,大隅良典的获奖研究成果实际上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担任副教授期间取得的,距今已有二十多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