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无烟社会”迈进
姜文来
近日,河北19岁女生因乘坐K1301次列车时闻到刺鼻烟味起诉哈尔滨市铁路局一事,引发了舆论强烈关注,此案被誉为“无烟诉讼第一案”。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此案的代理律师钟兰安,钟兰安告诉记者现在铁路局控烟做得不够好,在高铁上绝对禁止,在普通列车上又设置了吸烟区。我们希望铁路局能够从法律的角度,从乘客健康的角度,甚至从旅客安全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把这个吸烟区取消掉,然后进行全面禁止吸烟。(8月18日 中国青年网)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看到当地的印第安人“一手持着点燃的木棒,一手拿着玉米叶片或棕榈叶片卷成的长管,嘴巴和鼻子里喷出一股股浓雾般的青烟。”哥伦布在美洲许多地方也发现不少吸食烟草的印第安人。至于印第安人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目前资料无从查考,毋庸置疑可以说吸烟具有悠久的历史,由印第安人发明创造的烟草,像云雾一样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据考证,最早1563年至1640年间烟草传入我国,我国逐步进入“有烟社会”,烟民逐渐扩大,吸烟人在烟雾缭绕中享受,支撑着烟草经济发展。
随着人类对烟草认识的深入,烟草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清晰,明朝时期就有人发现其危害,曾明确指出烟草令人“面目俱黄,肺枯声干,未有不殒身者”,明思宗于公元1638年曾颁布过禁烟令。现代医学认为,吸烟对脑部、口腔、肺部、胃部、骨骼、肝脏、肠和生殖系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引发难以治愈的癌症。尽管如此,吸烟仍像具有魔力一样,不断地蔓延,禁而不止成为普遍现象。
吸烟不仅仅是吸烟者个人的事,也影响其他人,二手烟的危害也不能忽视。据研究,二手烟可散发超过四千种气体,这些物质大部分是很强烈的刺激物,其中至少有四十种在人类或动物身上可引致癌变。吸烟引起的空气污染也倍受关注,据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在两趟普速列车亲身测试发现,当有乘客在吸烟区吸烟时,吸烟区的PM2.5浓度高达914.90,车厢内的PM2.5浓度为269.03,而刚刚发车时该数值仅为61.12,吸烟会使车厢内的空气污染成倍增加。可谓少数人吸烟,多数人跟着 “遭罪”,吸烟人引发不吸烟人的不满是正常的反应,请吸烟者不要大惊小怪,被动吸烟人没有义务因为少数人的享受而 “埋单”,这是常识。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相互尊重是文明的基础。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吸烟人有吸烟人的权利,不吸烟人也有不吸二手烟的权利,我们不能享受自己权利的时候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如某处可以吸烟,不吸烟者尽管对吸烟者表现出厌恶的表情,但不吸烟者也没有权利去制止,如果不是吸烟场所,吸烟者大吐烟雾就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受到制止是理所当然。车厢是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有相关的法律明确规定,即便没有法律约束也有道德的约束,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是对大多数不吸烟人的权利的保护,吸烟者不能因自己烟瘾发作烟雾缭绕而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这体现了文明的程度。
我是一个不吸烟者,对二手烟异常敏感,坐进出租车,闻到烟味就感到恶心,有立即换车的感觉,即便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人抽烟,我都离他远远的,吸烟者成为 “被讨厌者”越来越普遍。不知道吸烟者看到不吸烟者厌恶的目光是什么感受,当不吸烟者像避“瘟神”那样逃离吸烟者的时候吸烟者会产生什么心理,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是有愧疚的心理,只有吸烟者自知了。
建立“无烟社会”是不吸烟者理想的目标,让吸烟者扔掉香烟,不吸烟者到哪里都没有二手烟的困扰。尽管“无烟社会”是一种理想,但这种理想无疑是正确的,吸烟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吸烟带来的好处,可谓百害而少利。“无烟诉讼第一案”具有指标性社会意义,它提示我们到了建设“无烟社会”的时候了,“无烟社会”已经逐步得到社会部分人的认可,未来将会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践行。虽然“无烟社会”还很遥远,但只要前行,会逐渐接近目标,“无烟社会”一直在路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