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我国生物医学百年八大贡献

已有 1994 次阅读 2023-6-4 14:3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我国生物医学百年八大贡献

1.屠呦呦的青蒿素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不必多介绍了。

2.汤飞凡的沙眼衣原体

   沙眼曾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十人九沙”是对汤飞凡发现砂眼病原体以前的真实写照。1955年8月汤飞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即著名的TE8。根据分离出的病毒,很快研制出了治疗药物,沙眼发病率迅速降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沙眼病发病率不到6%。汤飞凡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多介绍了

4.陈克恢的麻黄碱

  陈克恢是麻黄碱药理作用的发现者。1923年开始研究麻黄,实验结果发现麻黄素1-5mg静脉注射给麻醉了的狗或毁脑脊髓猫,可使其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也可使离体子宫加速收缩,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滴入眼内,可引起瞳孔散大。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但麻黄素口服有效,作用时间长,且毒性较低。麻黄碱可用于慢性低血压症;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也可缓解支气管哮喘的发作。至今在《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查询均可查到盐酸麻黄碱。

5.吴宪的生化新方法与新发现

       吴宪非常善于发明生化研究的新方法,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做出新发现。1919年吴宪的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为现代临床血液化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方法,具有历史性的创新,在国际上长时间被广泛采用。其中关于血糖测定的方法被国际上沿用长达70年,为此他被誉为国际血液分析的权威。1924年—1940年间,吴宪研究团队陆续发表“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研究”专题系列论文10多篇。1929年第1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认为蛋白质变性的发生与其结构上的变化有关。吴宪用事实表明,天然可溶性蛋白质(球蛋白)的长肽链是由氨基酸的各种极性基团被分子内的某种次级键按一定方式连接而形成有规律的折叠,使蛋白质分子具有一种紧密的构型。蛋白质的这种次级键一旦被物理、化学的力破坏,构型就被打开,肽链则由有规律的折叠而变为无序、松散的形式,即发生了变性,由此揭示了蛋白质变性的本质。1927年吴宪在国际上首创了抗原标记方法。他用带色基团的血红蛋白,继而又用碘化清蛋白作为标记抗原,这种方法为同位素作标记提供了思路。利用这一方法,吴宪等人在其他蛋白质存在的同时进行了抗原、抗体沉淀物的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了抗原与抗体的定量关系,以后又进行了纯抗体的分离并证实了抗体的“一元论”。

6.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性疾病,生存期短,常令人们谈之色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又是其中最凶险、病程发展迅速、早期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早期死亡率超过90%。1980年代初,王振义查阅文献,美国的Breitman等人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在13-顺维甲酸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王振义大胆采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获得了很好的疗效,CR 率(完全缓解比率)为80%~86%,历史性的改变了APL的治疗!其后全反式维甲酸与张廷栋发现的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使APL得五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由死亡率90%转变为生存率90%,这在癌症治疗历史上是一个革命性贡献!

7.陈中伟的断肢再植

1963年,一个机床工人右手手掌从腕关节上约1寸处被冲床完全轧断。他恳求陈中伟把这个断了的手再接上,但这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陈中伟认为不可能接上去,因为他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医生能做这样的手术,而且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未有记载。接血管、接骨头、接肌腱、接神经等,每一项都是难题。面对病人的痛苦,陈中伟决定试一试。在手术中,他所用的针、线,只有头发的1/3那么细,掉在地上就很难找到了,针往布上一插,针尖都有碰断的可能!没有显微镜,全靠肉眼和经验。一般认为在室温下,肢体的再植时限为6小时。这样的断肢再植手术必须与时间赛跑。经过七个多小时的手术,陈中伟和其他医生一起依次将骨头,肌腱接起来,而后将静脉、动脉给它套上,手术已经初步成功了。手术后,经过精心设计的术后恢复方案和护理,患者不但可以生活自理,而且可以打乒乓球、举起重物等。陈中伟成为了“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8. 伍连德东北抗疫

1910年11月,东北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很快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伍连德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发现了病原体,提出肺鼠疫(世界上第一次);伍连德采取了一些列抗疫举措:隔离患者、焚烧疫尸、管制交通等。设计了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随后,伍连德分别组织扑灭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东北、上海等地爆发肺鼠疫和霍乱。伍连德采用科学的防疫方法战胜了我国多次爆发的流行疫病,拯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由于其突出贡献,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伍连德抗疫史给了后世重要启示,其重要举措如隔离患者、焚烧疫尸、管制交通等在本次新冠肺炎横行的当今仍被采用。伍连德抗疫史是中国抗疫史上的里程碑,在今日仍旧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一项重大科学成就,实际上这项科学成就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人工合成胰岛素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下面是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

Helmut Zahn was a German chemist who is often credited as the first to synthesize Insulin in 1963.His work was not honoured by the Nobel prize because in 1958 Frederick Sanger was the first who discovered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Insulin。(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lmut_Zah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90505.html

上一篇:科研改革很有必要
下一篇:我们做的原创实验
收藏 IP: 111.32.99.*| 热度|

3 许培扬 王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