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科研改革很有必要

已有 2189 次阅读 2023-4-2 09: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改革很有必要

我们知道农村的承包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深圳等特区设立的改革促进了对外开放,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推动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体系建设,上述这些改革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全面、深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革与开放式时代主旋律,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我国经济快速提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国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与我国的科研实力并不相称。我国科研人员是世界第一,我国科研经费是世界第二,但最能够代表重大成果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却只有屠呦呦一个。蒂姆·哈福德《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没有一个是我国发明的。毫无疑问,我国的科学研究还有巨量的上升空间,我国科研也需要改革,但改革之路在何方?

1.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

  国家投入的巨额科学研究经费应该资助谁?理论上,科研经费应该资助最能够做出重大原创科研成果的研究人员。问题是谁能够做出重大原创?如何发现他们?目前实行的是“同行评审”制度。西方的同行评审确实有很多优点,但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实际上,我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只可惜被抛弃了。  

  袁隆平就是我国优良传统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据《袁隆平口述自传》记载:他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1966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后,很快被国家科委九局的熊衍衡看到,他向局长赵石英作了汇报,赵石英又向聂荣臻元帅汇报并向湖南科委和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函,责成他们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熊衍衡先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军事5年,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又学习5年,毕业后进入国家科委工作。赵石英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解放后成为天津市经委主任,负责战后天津的经济重建。1956年赵石英调到国家科委担任九局局长。熊衍衡和赵石英的一项工作职责是选择科学科研项目。熊衍衡和赵石英都不具备杂交水稻方面的背景知识,却能够准确判断出袁隆平的论文极具重大研究价值。看来判断一篇论文(课题)是否具有重大意义,不一定非要同行不可,具备科学常识和高度责任感就可以了。由此可知成立一个专业的评审机构,集中评审比目前的同行评审可能更优更佳。评审机构集中评审的好处是注重原创性,不看具体细节,这样能够选出大项目。同时,避免了同行评审裁判运动员一身兼弊端。

2. 改革科研微环境

      科学研究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的,大多是某个人的偶然发现,或者长期不懈努力后的顿悟。原始创新的突发灵感首先是从个体的头脑中迸发出来,一旦原创灵感产生并初步实验证实可行,接下来需要科研小组跟进研究,这是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目前的科研人员多数处于受支配地位,层级制度下,上级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很难有自主性。袁隆平就有这一的经历:1968年袁隆平被单位下放到溆浦县低庄煤矿,他的两个得力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与尹华奇急忙向国家科委写信反映实情,经过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与湖南省农业厅的调查,下令将袁隆平从煤矿调出。如果不是学生诉请,如果不是上级出手相救,恐怕就没有杂交水稻的成果了。但这样的幸运数十年来也就一个袁隆平!而被下放之后得不到救援的何止成千上万?何况不需下放,只需晾到一边就歇菜了,再好的idea也得胎死腹中!科员与科长之间,科长与院长之间存在科研利益冲突,如果科员科研成果一大堆,科长可能会挂不住。科长科研成果一大堆,院长可能会挂不住。如此利益冲突状态之下,科员可能会受到科长压制,科长也可能会受到院长压制。在这方面,西方的PI制很有借鉴意义,PI独自开展研究,不受上级约束掣肘。如果科研的微环境恶劣,一颗幼苗刚刚萌发就会被窒息,更不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了。改善微环境,让科研人员不受制肘和压制也非常重要。

上改课题评审机构和方式,下改科研微环境,如此我国的科学研究可能会有好的改观。

有人认为:“负责评审的专业机构,很快就会成为最腐败的机构”,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预防,例如保密措施和严惩措施,但却不能因噎废食不加改革。须知任何改革都有优点也都有弊端,不能因为害怕弊端而一味守旧不加改变。

历史上改革失败例子非常多,改革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何保证改革走向成功而不是失败?确实需要慎重深思深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82679.html

上一篇:我国科研崛起的关键在改革
下一篇:我国生物医学百年八大贡献
收藏 IP: 111.32.98.*| 热度|

15 晏成和 郑永军 尤明庆 王涛 宁利中 郑强 王成玉 贾玉玺 范振英 崔锦华 代恒伟 高友鹤 杨正瓴 陈蕴真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