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jin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jinchen

博文

读《此生未完成》有感

已有 2125 次阅读 2014-3-24 18:38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感悟

          读《此生未完成》有感

 

     不知多久没有静下心来,不去考虑能从书中获得什么,就简简单单地和作者一起快乐和忧伤的读书了,这周终于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这本我颇为在意的书——《此生未完成》,我很在意的原因并不是被网上各种花哨的评论给诱惑了,而是我一直都觉得的,我们的一生是何其的短,正因如此,我们永远不可能去感受完别人的丰富多彩,也不可能体验尽别人的悲欢离合,这不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譬如环境,经济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有些只能体会一次,这书的主人公于娟就是做好的例子,来解释一生只能一次。况且,像与病魔抗争这种体验,有多少人不不颤而栗,会望眼欲穿,唯恐其不至呢?反正我是避其如躲虎狼,恐惧其英姿。所以,像这样的人生感悟,我更希望来自于书本,当然,说到这也许有人就跳出来骂我了,那我也无话可说,可是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主人公健健康康的生活下去,只要可以的话,我也愿意永远永远没有这方面的感悟,可是这可能吗?所以我只是让自己嗅着主人公的初衷,去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下面我就谈谈我浅薄的所得。

              初读此书几页,我总被主人公的幽默诙谐弄得无所适从,因为与书的简介相比,这太过于轻松,缺少了简介的沉重,却不缺给读者恰当时机的思考,就这样,我会从大笑中停下,略带严肃的思考。于娟三十有余,从国外学成归来,让后又初为人母,这就是最为令人为之扼腕的地方,父母为其投入很多,她自己也付出了很多,事业刚刚起步,前途一路光明,爱情修成正果,做了妈妈,按童话故事的叙述方式,公主将和王子快乐的生活下去,可是就在这时,天色大变,她被暴风雨卷到了生活或者说生命的谷底,所以她决心给人类留下些许东西,所以这本书就有了。

               首先,我要说的是主人公这做人的个性,也许是秉性使然,她获得了许多的荣耀成功,同时,也使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从书中可以看出虽然她遭遇了不幸,可是她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并没有多少遗憾,相反,回忆起许多事,她都是很开心的,因为她的生活是充实和多彩多样的,或者说她基本都做了她自己想做的事,她虽然说她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可能影响她健康的事,如熬夜,吃海鲜,用两年的时间拼命读完了博士,可是我相信她并不会后悔自己做了这些事,相反而是庆幸自己做了这些事,正因如此,可以让一个三十多的人拥有这么丰盈的生命,从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错误观点,我总是以为人生就是像马拉松一样一个站一个站的往下冲,在一段时间里只能做最为重要的事,否则则会因为精力不在一个点上,从而导致最后的失败,这样想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我把它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可能就有问题了,如果太过于在乎这一条信条,那么生活的单调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在我身上体现的例子就是:1,我总是向望别人精彩的生活,这也说明了我自己生活的乏味和无聊程度 2,我希望自己能在发表一篇论文后再向我喜欢的女生表白,当然这倒是还有其他原因,不过现在就不讨论了,只是看到主人公幸福的爱情生活,有一丝丝的春心萌动。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好,趁早调整一番,我又想到了不知什么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核心思想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终于对这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了。所以在这方面,我需要把握好度。

                  第二点是,做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幸福与快乐都是自己的,得自己去争取,抛弃浮躁,用心对待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用心交流,平时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静下心来,读几本书

                   第三点,虽然主人公给我们提了很多意见,告诉我们了很多道理,可是我们还是无法不顾实际情况而采用,尤其对于我来说,很多并不适合我,为什么?因为她有很好的家庭环境,而我是来自贫穷山村的孩子,正如有一篇读后感说的,于娟做很多事是出于野心,而我们做仅仅是因为无法选择,因为恐惧,恐惧无法实现别人很容易就实现的事,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还是会竭尽全力去做,因为我无法选择

                     读后感就到这,我是第一次在科学网写博文,也没向各位前辈致敬,在此向各位前辈问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2455-778813.html


下一篇:有机配合物连接不同基团引起光谱移动讨论
收藏 IP: 183.224.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