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信中旧忆

已有 4088 次阅读 2018-6-12 09:44 |个人分类:成长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刚刚得知有一个高中同学肺癌转移脑部,在化疗,高中群里大家在捐款,非常伤感。想起来2016年国庆我的母校广东信宜中学百年校庆,我曾接到邀请回去参加,因为孩子小无法出行,校庆负责老师再三劝说,盛情难却,我写了一篇小文回忆高中生活。高中那几年我是挺压抑的,70来人的理科班女生不到十个,老师们的潜意识就是女生不会有太大出息的,不经意间就被我捕捉到。想反抗却又似乎底气不足,因为我对未来一无所知。在校庆回忆稿中我刻意避开了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我觉得自己也是幸运的,因为有着一帮好玩的同学。希望我同学能早日康复。

 

 

信中旧忆

已近十年没回过信宜,因为这一段时间的离去,故乡已成为他乡。而对于母校信中,掐指算来已经有十五年没回去过了,母校似乎也已成为了他校。


工作中很少碰到校友,但有时候在课堂上,学生会问我:“老师,您是哪个中学毕业的?”我答:“信宜中学!”这个答案往往会让班上的信中校友诧异、欣喜。接下来的情节就是下课之后我们校友之间试图寻找共同记忆的聊天。遗憾的是我读书的年代久远,校址已搬迁,有些老师也已经不在信中执教,聊天往往就变成我跟学生说我们那个时候的信中是怎么样的,学生跟我说现在的信中是怎么样的。就这样,我每年都会跟不同的学生说起那个他们难以想象出来的信中。我想,把我年复一年跟学生讲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会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因为某种意义上这些文字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1992年小学升初中信中我没有考上信中,在信宜二中读的初中。那个时候信中在整个县城才招四个班两百来名学生,竞争相当激烈,我没考上在意料之中。老信中在我家和二中之间,每天去二中的路上看着信中那个校门,感受着从那个校门走出来同龄人的自信和自豪,我会闪过一丝欲望,要是能在信中读书就好了。特别是93还是94年信中为了迎接省重点中学评比制定了一套很漂亮的校服,女孩子的是白色上衣加米褐色的百褶裙,有时候碰到集体穿校服的日子放学遇上一群女生骑着自行车说说笑笑地从校门的那个坡下来,想成为一名信中人的欲望似乎又被激发了一下。初中升高中的时候,考上信中已经是没什么悬念。但我却犹豫了,因为我想到茂名一中。后来我父亲坚持让我上了信宜中学,我得以有了三年在信中的日子。


95年入学,我在高一(一)班,那个时候实验楼和学生宿舍已经投入使用,使得信中的住宿和教学条件远超其他中学。教学主楼还没建成,我们的教室临时安排在一进校门右侧植物园旁边的那栋四层楼房。那栋楼很小,楼梯特别窄,每天出操或者开全校大会散场的时候总是得像蚂蚁一样挪动。但蚂蚁时光却是快乐的,因为在那缓慢的移动中,我能碰到一些二中的老同学,老远就叫着对方的名字,然后隔着几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抱怨或者八卦。如今想来,这些社交活动极其短暂而琐碎,却或许是帮助我适应信中这个新环境的重要渠道。


大概在高二开学不久,我们就搬到了新的教学楼。搬的细节已经忘记,但仍然记得搬进去在那开始上课那天的喜悦,新教学楼左右两边玻璃窗透进来的光亮似乎给我们带来希望。教室墙壁有一米多高的瓷砖,黑板是磨砂的,这些装备如今看来丝毫不稀奇,但对于96年的我们来说,是相当豪华。想不起来是哪位老师说过,那栋教学楼起码超前二十年建设。实际上,还不到十年,那种教学楼配置就已经普及了。我们的预测总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速度。那个时候的我们每个月还是每周一次班级大扫除,擦玻璃、洗地板,小伙伴们边打扫边玩,总有几个天生的督察队长提醒那些顽皮小子要好好干活。


我们一班在最角落,好处是不会一举一动都被老师发现,坏处是老师来了我们也发现不了。那个时候除了上课有早读、下午自习、晚读和晚自习,这些时间都是由值班老师不定时巡查。我们班总体说来算比较遵守纪律的,但是纪律再严厉也压抑不住青春躁动的心,说话和看课外书这些小动作会不时发生。通常是某位同学小声说了一句话,教室里有了声音,慢慢地说话的人就多了起来,突然有人嘘一声,有时候是真的提醒,有时候却会是某些恶作剧的假警报。不管如何,一声嘘能让班级安静一会,如果老师没出现,过一小会又会是各种窃窃私语。早晚读期间本来读书声音一般般,突然听到声音大起来,那一定是班主任杨志老师出现了。


那个时候我住宿,住食品厂后面那栋女生宿舍楼的五楼。宿舍楼是十二个人一间,屋内有卫生间和洗澡间,瓷砖地板,每个人配一个小柜子。至今对宿舍印象最深的是清洁卫生和作息等的系列舍规。被子要叠成方块,地要拖得一尘不染,桶和刷牙被子要排列整齐。那个时候晚上九点四十下晚自习,好像十点半就熄灯,然后宿管员会来查。这些生活和作息习惯的训练至今能在我的日常中找到影子。那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个手电筒,不少舍友都会等宿管员走了之后偷偷躲在被窝里看书,当然大部分同学看的都是跟考试相关的书,个别文学青年会看琼瑶和金庸。那种想学却不得不偷偷摸摸地进行的感觉在以后的人生中再也没有经历过了。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起来会跟舍友们去跑步锻炼,但也有偷懒不想起来的时候,特别是冬天的日子里。如今我依然坚持每天锻炼,习惯或许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住宿生另外一经常活动的地方就是食堂。那个时候的食堂在新教学楼旁边,在靠二中那边,好像是原来的礼堂改造的。食堂的座位按班级来排,男女生分开。那时候高中部女生很少,安排在舞台上面的几张桌子那。或许是青春太需要点调剂,我记得我们班的男生曾经玩过吃饭速度比赛这一类的活动。最高纪录好像是两分钟内把一碗滚烫的粥吃完。食堂的菜都是清汤寡水,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来说,饿似乎是个永恒的主题词。因此对食堂最美好回忆莫过于同饭桌的某位同学周末回家,带来了一瓶油浸萝卜干之类的小菜跟大家分享。


那三年的日子是相当程序化,每一天的事情和时间基本都是固定,偶尔能有点惊喜就是周末了。周六晚上和周日的时间都是自由的,周六晚上有时候会在操场放露天电影,频率不高,但总归是种调剂。我周六晚上通常还是会回学校,但很少去看电影,一般是在教室跟同学们瞎聊,或者翻翻从同学那借来的南方周末。菠萝或者芒果成熟的季节会有男同学密谋去摘操场边上的菠萝和芒果。密谋我知道很多次,水果却一次也没吃到过,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去摘。有些同学周六晚上逛去锦江夜市,那晚上熄灯前宿舍就会热闹一阵,各种对衣服和价格的评价。周日早上在课室的同学都会很自觉地自习,没有老师督察反倒更自觉。周日下午有时候会邀上同学骑车往现在的教育城方向去看看,那个时候一河两岸工程才刚刚开始,河边刚刚砌起来的堤坝,周围都是农田。跟同学坐在堤坝上,吹着凉风,非常难得的放松,聊天内容已经完全忘记。这些小事如今看来不值一提,在那个淡如开水的高中阶段却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些记忆的碎瓷片似乎未能拼凑出我们那个年代中学时光的简单和快乐。如今在微信群里同学们会不时回忆起当年的日子,记忆在他们的插科打诨中鲜活起来。遗憾的是我的文字太平白,无法还原当年我们那种表面平静,底下却不断冒出各种想法和冲动的青春年代。读书时候我觉得信中对我们要求太严格,等我进了大学,跟其他同学一比较才发现信中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和保证了我们的作息时间,使我们张弛有度。那个时候的信中纪律严而不厉,引导我们努力,但不竭力;拼搏,但不拼命。有了那个时候母校提供的良好环境和恰当引导,我们没有为了高考而透支青春,在离开母校以后得以肆意成长,如今在各行各业创出了自己的小天地。


谨以这些并不出彩的文字记录献给母校信宜中学的百年校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9982-1118554.html

上一篇:多给孩子一点陪伴时间——六一杂想
下一篇:陆绮,熊老大威武!
收藏 IP: 157.122.68.*| 热度|

2 李竞 王春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