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新知识只能由男老师带来吗?

已有 2434 次阅读 2024-3-8 16:41 |个人分类:笑侃科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先来做个测试,大家看看这张从一个大学新闻中截除了两幅相连的图,有啥感想?和三八节能扯上关系吗?

1.png

https://news.gdufs.edu.cn/info/1002/87537.htm

大家没猜错,那个背影的女老师就是我。现在感想变化了吗?你们没感想,我肯定有感想,凭啥不给我正面啊?!同时,有没有觉得有一丝的不对劲?把两个图片的caption换一下试试?就是我的照片换“新学期新知识”,毫无违和感吧!因为新学期新知识的主语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这张图片的信息呈现重点是学生。但他们没有这样用。难道我就不能给学生带来新知识吗?那位男老师我其实并不认识,此处毫无任何对他个人的不满。站在讲台上的男老师的五指张开面向学生是不是看起来特别有权威?如果把我的caption“学生在专心听课”放他那下面,却是有点违和的感觉,对不?因为图像更像是在凸显老师而不是学生。再想想,男老师的手势是从上往下,由里往外,而我的手势是从下往上,向我自己的,这又是什么意思?很有意思吧!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正好在开教师节会议,无聊之余发了个票圈一,是这样说的。

2.png

好玩吧!继续讲故事!

时光倒流回到2020年9月7日,开学第一天,暴雨。我素面朝天进了教室,有学生告诉我说可能会有校报记者来拍照。我开玩笑说,你应该提前告诉我,我该打扮一下。暗自懊恼了一下,我为什么不涂个口红?人生唯一一次能上新闻的机会估计就黄了。但不到一秒我就坦然了,因为我已经近十年没用过口红了。

课堂中间校报记者果然来了,他前前后后抓拍了十几张。没口红的我对他的拍摄很不以为然,下课我发了个朋友圈感慨没口红(票圈二),还是对错失上主页的机会心有不甘的。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可以借口红给我,但遗憾的是,不会再有记者来我的课堂了。

3.png

第二天早上,有小伙伴发来鸡毛信,说,你上了主页!我当时觉得好玩,恰巧又是在开会,无聊之余又发了个圈三,这个票圈据说后来被当时讲话的领导发现了,但我没有被处理。

4.png

第三天,我们开会,具体内容我已经忘记了,我太闲了,想想我是如何上主页的,去主页看了一眼,一看,好玩的来了,就是那男女各种contrast。于是我就发了票圈一。发完了,票友说我把教师节过成了妇女节,因此我今天有正当理由写一下这个事情。

故事讲完了,回到读后感。大家觉得这里有性别歧视的issue吗?当然有。当然,你可以说我想多了。但我平时的研究就是靠这些多想一点的玩意。前面的系列提问属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内容。什么是多模态?就是我们除了用文字之外,还会用图形、颜色、声音、手势等传达意义,这些就叫多模态,语言算一个模态,不过更准确一点的是符号资源。我们的眼神,声调,正面背面等等其实都表达意义,以前的研究以语言为主,现在因为数字媒体非语言的用得越来越多,大家的研究重点就转向关注非语言资源了。十多年前多模态刚兴起的时候我博士刚毕业,我们学校很多著名学者都记不住我的研究方向的,有时候我解释了他们也觉得我做的就不是研究,所以他们经常说,张艺琼做那个什么多什么态研究巴拉巴拉,我一般接上,多变态。一下大家就记住了,多变态!

如果我不做这个方向的,我不会对只给我一个背影这么敏感的。其实我对这个背影很满意,这即是我课堂的常态,也是对我教学最高的赞赏,学生高度engaged。还有,我作为一名老师追求的状态就是我是配角,学生是主角,我不过是为学生搭把手。

有人肯定会说,你们文科生真是太多愁善感了,这就是个随机事件,随机,随机!well,越随机越值得深思。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一定要写这个博文的原因。正是这些大家都觉得不值得注意的随机让女性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价值大打折扣。

这就牵涉到我研究方向的第二个概念,语篇分析。为什么一个随机事件可以用来分析?

语篇分析是一种分析语言使用的方法,着重于文本的整体结构、组织和语言表达的逻辑关系,在教学里面用得很多。但我前面用的其实叫批判性语篇分析,对语言使用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进行批判性思考,关注文本背后的权力运作和社会意义。具体操作包括:

权力关系分析:探究语篇中的权力关系,包括作者、受众和话语的权力分配。关注谁在话语中拥有话语权,谁被边缘化或沉默,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如何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意识形态分析:分析语篇中体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立场。探究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强化或者挑战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如何受到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结构分析:考察语篇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分析语篇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中的阶级、性别、种族、权力关系等因素,以及这种反映和塑造对于社会的影响。

反思与批判:对语篇中的隐含偏见、歧视和不平等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探究语篇如何参与和维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挑战和改变这种不平等。

批判性语篇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背后的权力动态和意识形态,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并倡导社会变革和进步。

(斜体部分是我叫朋友帮我从chatgpt上copy下来的,版权归chatgpt)

我估计很多人还在纳闷这不就是个案,为什么随机事件被你拿来小题大做?科学的深度不就是越小题大做越厉害吗?它是不是小题大做其实还挺难回答的,还需要很多其他学科出来陪玩。

比如,传播学的可以做个内容分析研究,看看这类表达有多普及;心理学可以做个实验,看看这个表述是不是trigger了性别歧视(我还需要两篇博文说明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人类学可以做个田野研究,看看一个校园网新闻从选题到成稿中间的过程;社会学可以做个定性研究,看看这个新闻体现的高校里的隐形阶层,或者为什么新闻社会从几十张照片里面选了我的背影,然后还放到和那位男老师的上面,而不是下面或第一张(这也可以是新闻学的课题);信息学的可以做个统计,男和女都出现了,都记为1;【以下为瞎扯】数学的可以做个体重与身高关系系数的研究;化学的可以做个论深色衣服在拍摄中的resolution变化研究;物理学可以做个教室与学生空间距离与教学效果相关性研究;你们想,还有什么学科?哦,生物学,论男女老师白头发多少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

扯了这么多,想让大家明白:

首先,女性被歧视可以被藏得很深,深到一般人看不出来。警惕三八节铺天盖地的送花和祝福。这些祝福会让很多人觉得,我都给你过节了,你还想怎么?我想要正面,并且用新学期新知识的caption!(当然,这里我并没有说我的学校女性受到歧视,首先,歧视无处不在,其次,我们学校女性是主体,可能是歧视相对而言较少的一个地方。大家去看看你身边的例子,无处不在。估计有人说,我们学校没法对比,就找不到露脸的女老师,都是男的,no voice其实是最大的歧视。)其实我自己对自己都有歧视,那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有口红才觉得我才能对得起记者的拍摄,并且有上主页的机会呢?

第二,没有一个学科能自己完成所有的证明,语篇分析同样,我们基于科学的分析提出一些反思与批判,有些待验证的东西其他学科可以去完成证明。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懂一点跨学科,这样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你提出来其他学科的人可以去验证的,而不至于你的解读极其不靠谱你还在那自high。不过,语篇分析其实特别考验一个研究者对社会理解的深度。本身没有深度的人其实是很难通过套一个分析框架看出深度的。

第三,这是一篇蹭热点的科普文,无关乎女权主义。大家不要多想,也不要想多。仅此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9982-1424564.html

上一篇:道不同志不合的科学网网友
下一篇:怀念吕秀齐老师
收藏 IP: 120.230.125.*| 热度|

4 郑永军 宁利中 杨正瓴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