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日本近年学术不端事故汇总与原因分析

已有 25223 次阅读 2014-8-8 09: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日本近年学术不端事故汇总与原因分析

喻海良,2014-08-08

小保芳的上司,笹井芳树几日前自杀身亡。科学网今天要组织“小保方导师自杀”的讨论,对于这件事情,我也跟帖了两篇《笹井芳树生平重量级学术成果》和《中国学术界的六条康庄大路》。无论如何,学术界损失这样一位科学家,还是很可惜的。下面,我想花点时间理清一下笹井芳树的缘由。

1)笹井芳树因为抑郁而自杀?在《小保方晴子导师遗书:我的死和你无关请一定将STAP细胞再现》一文中,“说这些日子他深陷自责中,独居一处,没有任何信息交换,可能是单纯的悲观产生的抑郁导致了自杀。”这一点,应该是能够说的通的,这里不过度解读。

2)笹井芳树因为压力大而抑郁?笹井芳树承受的压力应该是巨大的。自从人们对他们发表在Nature上面的论文进行投诉后,他们便处在了极其被动的位置。首先,他们一直认为结果没有问题,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重复结果的失败以及最后检测证明干细胞结果不存在,这直接导致Nature期刊撤稿。应该说,这一事件让日本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声誉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确实,从大部分人都认为日本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国家,他们做事很认真、很严谨、很负责任。也因此,绝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的结果基本上是不会存在问题的。

然而,近年来,日本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无疑让国际学术界对日本的认可度产生一定的怀疑。

·         2014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CDB)的小保方晴子一直深陷学术造假漩涡。针对小保方晴子作为第一作者的2篇《自然》论文被质疑学术不端一事,理化学研究所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并在41日公布了调查的最终结果,判定小保方晴子存在捏造及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         2012年,日本东邦大学麻醉学者藤井善隆因学术造假,有超过100篇论文被要求撤稿。这次创纪录的学术丑闻让他20年的职业生涯受到了严重拷问。

·         2011年,东京大学学术委员会证实该校加藤茂明教授1996年至2011年间参与过的165篇论文被调查,被认定有43篇论文存在不当使用图片等故意捏造行为,如图像合成和翻转加工等。除了43篇论文被撤回之外,还有10篇论文需要修改。

·         2009年,东京大学教授塞尔坎·阿尼里尔被发现伪造了一系列个人学术成就,其中包括谎称他是第一个参加NASA项目的土耳其人——他穿着宇航服的一张照片被发现是假的。

·         2006年,因在其所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有不可靠的研究行为日本东京大学宣布解雇RNA研究专家、化学教授多比良和诚(Kazunari Taira)和其研究助理Hiroaki Kawasaki,这些论文发表在《自然》、《自然生物技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期刊上。

·         2006年,日本大阪大学化学家杉野昭夫(Akio Sugino)因学术不端被解雇。《生物化学期刊》的网站显示,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是Sugino,该作者在20068月撤销了这篇论文。

·         2000年,日本业余考古学家藤村新一往遗迹中埋入石器,随后将这些事先准备好的石器挖掘出来当做人类文明的证据——这一行径被埋伏的记者拍摄了下来。藤村新一二十年多来的“发现”将日本历史虚假地前推了65万年,也毁了一代人的历史教育,教科书需要改写。

3)是什么让这么多科学家选择了“学术不断”?学术不端,这些年出现在很多地方,日本有,韩国有,中国(含台湾地区)有,美国也有。作为学术界的人,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学术不端东窗事发,结果会很惨。在国外,绝大部分教授都会被开除。但是,面对如此严重后果,为什么还会选择这种行为呢?

如果在国内,很多人可以用一句话推卸责任:“急功近利”。然而,为什么会“急功近利”呢?个人非常认可加藤茂明事件的分析结果:“高压所致”。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看《数千学者将接受科研伦理教育》。下面是一段分析:“加藤茂明是日本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在管理遗传信息的蛋白质研究方面世界闻名。他领导的研究项目在2004年至2009年间曾获得20亿日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的政府科研经费,研究室最多时有50余名研究员。加藤将研究员分成三五人不等的若干小组,采取竞争机制,并施加压力要求必须拿出与经费相符的世界级成果。研究员的成果依靠论文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好坏又与研究经费和职位直接挂钩……要求成果的压力过高的话,就可能诱发不当行为的发生。最初是修改照片以得到漂亮的数据,之后造假可能不断升级。山崎认为,加藤研究室的运营方式是促成造假的原因之一。”

下面再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一下中国学术界存在的主要压力:

·         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或者被接受一篇学术论文。硕士生通常在实验室里面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而论文从撰写到外审,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也因此,硕士研究生基本上都需要利用半年或者多一点的时间作出“漂亮”的结果。

·         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这是硬性规定,如果没有达到基本要求,连提交论文的资格都没有。如果博士期间研究顺利还可以,如果到了博三,一篇学术论文还没有,其后面的要真正获得“漂亮”结果也是非常难得。

·         讲师晋升副教授,需要3篇以上EISCI论文。这个也是硬性规定的。有些学科好发,但是,有一些学科真的很难发表论文。然而,要求都一样,自然有些人的压力很大。

·         副教授晋升教授需要3-10SCI论文,有一些学校还要求中科院1区、2区论文。对于基础学科要求不高,但是,对于工程学科,难度还是不低的。

·         申请科研经费。现在申请基金,没有论文是肯定不行的。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评审基金时,如果一篇SCI论文都没有,100%直接枪毙。然而,基金又是职称评审时需要的。

·         ……

         然而,要消除这些压力是很困难的,或许,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如取消研究生毕业论文数量要求(澳洲博士毕业,学校没有任何论文数量、档次要求),减缓职称评审速度(除了特别优秀的人员,绝大部分人40岁之前是讲师、高级讲师级别),有助于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818028.html

上一篇:笹井芳树生平重量级学术成果
下一篇:博士毕业“困难”才刚刚开始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29 杨正瓴 黄永义 王春艳 马春旺 叶水送 闫安志 薛宇 宋泽阳 孙东科 马兆武 张骥 陆文杰 韦玉程 夏少波 武夷山 易小兵 温世正 张鹏举 唐常杰 李喜林 余党会 王宇澄 高友鹤 邱敦莲 何凌云 Majorite cuckoostar qzw aliala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