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忆这些年我的论文奖金 精选

已有 26753 次阅读 2014-1-21 10: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忆这些年我的论文奖金

喻海良,2014-01-21

昨天,徐传胜老师给出了他们学校给的论文奖励,真的不少呀。按照这个奖励程度,我也有机会拿到不少的。

说道年终奖,在国内工作过的日子,最开心的也就是一年年末。虽然,以前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给的论文奖励很低。在东北大学期间,核心期刊奖励200元,国内SCI期刊奖励600元,国外SCI期刊奖励1200元,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奖励1800元。我自2006年留东北大学任教,在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评比教师第一名。当然,最多的时候也就拿到几千元奖金。我曾经开玩笑,如果我不离开东北大学轧钢实验室,实验室里面的其他老师似乎很难超过我的。2009年我到清华做博士后,原以为清华大学没有了论文奖金。但是,我想错了,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心开出的奖金比东北大学更好,每一篇SCI奖励1000元,而且不分国内、国外。当然,在清华工作两年,我是没有机会领到这部分奖金,但是,在2013年年中,学院办公室给我发邮件,让提供银行账户,也是好几千到账。

现在回想起来,想到当年的“奖金”,还是很高兴的。的确,这部分钱,我原本是没有想过的。特别是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在我离开国内两年多后,居然还记着给我发“奖金”。

然而,自从我到了卧龙岗大学以后,这种开心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来。在卧龙岗大学工作,我不知道其他教师是否拿到过年终奖,我肯定是没有获得过的。当然,这里是有一个全勤奖,每一个教职工都有,在每年12月的第一个工资日发放。我的奖金大约为$1200,但是,扣完税后,就只有$700了。可见,澳洲的纳税之高呀。

然而,是否卧龙岗大学不提供奖金,我就停止去做科研了呢?没有。我老板(mentor,通常称为管理员)在年末给我涨工资的时候,看着我的成绩单,这样评价我:你来卧龙岗大学这几年的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卧龙岗大学每年有三次涨工资的机会。其中两次为全校统一调整,大概每年涨4.5~5%。另一次则是级别工资。也是每年涨一次,这个需要老板的签字同意。当然,我的工资现在是学校支付,他也是很开心看见我开心的。下面列出以下2013年我的部分成绩单:1Sci Rep1Mater Sci Eng A1Metall Mater Trans A1J Eng Manuf1Mater Manuf Process1Steel Res Int。另外参加ICFNUMIFORMPRICM三个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以上论文均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虽然申请国家基金未成功,但是获得一个URC Small Grant(工学院第一,2012年也是第一)。上面这点成绩和优秀的人员比较,肯定不值一提。如我一个朋友,一年就发了两篇Nano Lett,还有其它成绩。但是,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的科研人员,我自认为还是很努力的

下面谈谈我对澳洲这种“非激励”科研行为的弊端与优势。

弊端:澳洲大学确实有很多懒人。在中国流行一句古话,“重奖之下必有勇士”。学校鼓励教师论文撰写,的确可以短时间内促进论文数量。以现在高校的国家奖学金评比措施为例,现在很多刚刚从大四保送到研究生的学生,就已经着手把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撰写成学术论文。虽然档次高不了,但是,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是有比没有强。而澳洲大学没有奖励行为,教师是否写论文完全靠自觉和兴趣。也因此,在这里也就产生了一大批“闲人”。在国内见过一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教师,但是数量很少。不管是教授或者讲师,都在努力前进着。在卧龙岗大学,一年不写一篇学术论文的教师似乎不少。或许他们不喜欢写论文,或许其它。当然,这些人通常都是拥有永久职位的人员,而且对于高级别岗位没有欲望(澳洲大学起薪高,讲师与教授之间待遇差距小,另外,没有项目提成,没有科研奖励)。

优势:澳洲大学属于人才自然选择、淘汰。现在国内大学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似乎每一个大学都制定了与国家GDP一样的增长率。也就是每年论文数量要增加多少篇,科研经费需要增加多少万。现在很多时候,基层教师埋怨很多,但是,某些学校的基层领导也是愁眉苦脸。的确,教师数量不增加,研究生数量不增加,一直让论文数量增加是很难实现的,一直让科研经费增加也是很难的。拔苗助长的功效肯定只能是短期的和短视的。虽然在重奖之下,很多老师、学生把原本应该明年发表的结果,今年提前发表了,但是,学校快速发展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可持续性。澳洲大学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大部分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研究结果随机整理与发表。也因此,让人们实现自然选择。那些能够持续保持较高水准的教师,自然属于自制力比较强、上进心也比较强、对自己的事业要求很高的人。经过若干年大浪淘沙,优秀人才自然冒出来了。而不是经过某些“诱导”而形成的“特殊人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60930.html

上一篇:你会同意博士生大论文未完成就开始找工作吗
下一篇:为什么反对论文重复发表,却接受项目重复资助、报奖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44 刘庆宽 唐凌峰 杨连新 罗汉江 刘志锋 罗德海 田建军 林松清 李斌 张洁 于谨磊 夏少波 徐耀 肖振亚 黄育和 强涛 韦玉程 周金元 李孔斋 于锋 翟远征 杨金波 戴小华 王云才 张卫 刘晓锋 张启峰 蔡小宁 罗帆 熊李虎 仇文利 薛宇 梁洪泽 曹建军 liangzx xuexiyanjiu biofans wanglc10 lvrulan happycharm idealist boxiangdongx dongluchangl wuzhenyuh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