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上常常开会,总要提交学术摘要。做科研,总要发文章,但有一个说怪也怪,说不怪也不怪的现象,就是,很多来自中国的作者的摘要和文章的署名邮箱都是个人邮箱,什么126.com,qq.com,163.com,等等。
说怪,是因为,学术研究的论文都是由大学或研究所的学者做的,发的,应该用公共的学校的邮箱,因为那是代表学者的工作单位。用个人邮箱就觉得怪怪的。这里会给人一种公私不分的感觉。
在国外,至少在美国,公私邮箱是分得比较清的。和公事相关的一般用单位的邮箱,这代表这是公事,不是私事,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和在公司工作的人员。虽然在大学用学校的邮箱送私人邮件比较宽松,但大部分人还是很注意的。
说不怪,也不怪。我估计是因为很多单位的邮件系统是不稳定或常常崩溃。这在10年20年前,也还情有可原,但现在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就觉得不可思议了。
我自己,作为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但我看到这些邮箱时,我总是觉得有点不舒服,总觉得有什么鬼。去年被好几家杂志撤稿的一批中国文章,其中一个诡异的做法就是自己推荐自己做审稿人,用的就是这些qq、126、163.com这类的邮箱,一个人可以随便注册,无法判断谁是谁。因为不是单位的,我觉得可信度下降了很多。
联想到一些作者一稿多投,还有提供的审稿人邮箱也是私人的,外加中国人的名字有特别相似,特别是“名”被缩写时,更无法辨别。我建议中国作者每个人应该注册一个ORCID账号。至少要用单位的邮箱账号。这样会更有可信度。当然也会出现不便,如一些学生离开。
程宗明 2016年9月26日星期二 成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