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代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sbbi 美国华人史、人文、诗词及财经

博文

美国州界地理大排版(下)

已有 4486 次阅读 2013-11-3 10:52 |个人分类:美国历史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美国

                       带“锐角”型(6个):

                                             内华达,爱达华,德克萨斯,纽约,佛蒙特,新罕布什尔

   爱达华北半部两侧受落基山脉制梗形状极不规则,呈雷电闪击状。在广袤的美国西北部,是“形象”最差的一个。内华达则若周边被切割后剩余的玻璃块儿,虽拥有诸多直面但体形没个性,稍似一支挣线起步的菱面风筝。东北部地区相连接的纽约﹑佛蒙特和新罕布什尔三个州,都大致为三角形,后两个则呈对称小三角。南部的德克萨斯有点大五角星的雏形。

   再以玩味的角度审视它们一下。

   图2中的佛蒙特和新罕布什尔,恰似那只小狗的防寒外套。而纽约(图1),则是狗儿的后半身:

           屁股,尾巴和后腿的组成部分。纽约一向被称为美国的“帝国根基”,似乎在此处它仍牢固

           地把握着这个角色和地位。

   图3,是久违了的三K党造型,高高的尖顶帽子,外披长袍,举止隐秘。三K党的社会性质注定了

           他潜藏才能生存的生活方式。在时代大变迁的今天,选择在这落基山的崇山峻岭里呆着,不

           失为明智之举啊。图4德克萨斯,美国在19世纪步步为营,将其周边慢慢吞并,使其孤立若一

           颗星状,时称“孤星共和国”,最终被美国纳入版图。现在德州仍被称为“Lone Star”-孤星。

                         剩余12块:

                                 夏威夷,伊利诺依,俄亥俄,肯塔基,西维吉尼亚,维吉尼亚

                                        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德拉瓦,马里兰,新泽西,罗德岛

   太平洋中心夏威夷小群岛,在边界地理构成上与美国本土没有什么关系。东海岸南部的南﹑北卡罗来纳,东﹑西维吉尼亚,中西部的肯塔基,伊利诺依和俄亥俄相对没什么明显形状,属支离破碎型。这种状况是由于原有版图发生分裂,重组或周边划分后的剩余造成。马里兰有着美国各州中最怪异的造型。德拉瓦,新泽西和罗德岛加上夏威夷是美国面积最小的四个州,由于它们都严重濒临大洋水域,因而造成了毫无规则的小破烂块儿形体。

   图中4,南﹑北卡罗来纳,东﹑西维吉尼亚,伊利诺依和俄亥俄六州,如若阿巴拉契亚山脉常青

              的绿林叶子,随意的摆动着。

   图中2,肯塔基州,肯德基炸鸡(KFC)的故乡,历经几十年滚油与鸡块儿的味拌调烹,肯德基

              州也被“炸”成了一根油黄美味的“大鸡腿”。

   图中1,夏威夷,似一只笨重的老海龟跟在几只小海龟的队伍后面,前面那只还担心地回头望着它。

    图3,随意往下搭拉的新泽西州,请不要看成是上面那只小灰狗儿拉的便便了。

    右图:马里兰州,一只垂头低飞的老鸟。

           
   后记: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和区域有着相同的直线地理界线现象。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曾经做过殖民地的区域。包括美国北邻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及非洲的很多国家。

 

   加拿大与美国的殖民历史几乎同步,不同的是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域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划分地界相对较大。加拿大现有十个省,三个特区。除去大西洋岸边的四个岛屿省份,其它位于大陆上的省区大部分以直线分界。西北部阿拉斯加背后切开的犹亢特区,几乎成直线三角形。从西北特区划出去的纳纽努特区除海岸线外几乎全部直线边界。这三个特区南部共享太平洋至哈德逊湾之间的纬线。英属哥伦比亚,阿尔伯特,萨斯卡切瓦,曼尼托巴,安大略等五省南部与美国诸州,以太平洋到五大湖之间以超长49度纬线为国界。五省中心的萨省是加拿大造型最酷的省区。

   澳大利亚各省之间分界横竖清晰,轮廓简单。北非诸国的分界线也是类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2825-738550.html

上一篇:美国州界地理大排版(中)
下一篇:【美中旧史07】费城中国展
收藏 IP: 24.90.22.*| 热度|

6 朱晓刚 陈永金 刘进平 杨华磊 唐凌峰 蒋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