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冤家路窄:投稿和审稿那些事儿 精选

已有 27913 次阅读 2014-12-21 16: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朋友分享给我一个洋人的网页,汇集了科研论文作者们吐槽的各种让人很受伤审稿意见。网页的题目有碍观瞻,叫做《我的审稿人说过的那些SS my reviewers say)》——S就是英语里常出现的一种生物学上叫“排遗”的东西,不雅观,这里不便点明——作者们在这里用自嘲的口吻分享被审稿人“虐待”的经历,而审稿人有些话也的确让人心理上难接受。读一读,感觉好像作者和审稿人天生是无法共处的冤家。

做科学研究是要客观,可是论文作者和审稿人都是人,如老人家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左中右。再客观的科学家也要受到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和客观之间于是就存在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空间。作者和审稿人之间你来我往、斗智斗勇有意思的故事多了去了。回想起这几年同事和自己投稿、审稿的经历,还真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儿。

It alldepends on the reviewers(一切都取决于审稿人)”

这是我的博士导师常挂嘴边的话。每次投稿之前和他开会定稿子,他都像是祈祷似的自言自语一遍这句话。同组的一位博士后同事,写了一篇文章,投到质量上乘的一个期刊。审稿意见不久就回来了,一共三个审稿人回复,两个很正面,一个很糟糕。关键是第三个审稿人直接把文章枪毙了。这个杂志有个规定,只给一次修改机会。作者好好修改了稿件,再次提交上去。不料第三个审稿人还是不满意——这个杂志没戏了,那只能换一个了。按照通常的做法,他把论文投给了一个影响因子稍低的期刊。修改格式,网上提交,等待。然后悲剧来了,这次一共有多达六个审稿人审了稿,而且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提的问题打印出来厚厚一摞,好多页。我这位同事的确认认真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又是查理论,又是补实验,好好修改了一番。好在事情以喜剧结尾,文章最终还是接收了。“It all depends on the reviewers”,导师摇摇头说,我们的文章没问题,如果没有遇到第一个杂志那家伙,省好多事儿呢。从此,初出茅庐的我,就以为真的it all depends on the reviewers了。

This is an excellent paper(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

后来我写了一篇论文,自己感觉不是很“强——创新点还不错,不过数据一般,心里有些忐忑。尽了最大的努力写出来,投了一份领域内主流期刊。很快审稿意见回来了,结果很好,minor revision(小修改)。第一个审稿人比较正面:问了些技术性问题,提了些中肯的建设性意见。第二个审稿人简直让我心花怒放,审稿意见就一行文字:This is an excellent paper。这估计是我这辈子能见到的最好的审稿意见了——自己的工作水平如何,我明白得很。这不是个负责人的审稿人——第一个审稿人还发现了我几个语法错误呢,这位仁兄肯定没有好好读我的文章。不过既然遇到了,就是缘分啊,就没事儿偷着乐呗。从此我更加相信那句话了:it all depends on the reviewers

主编说:我不完全赞同审稿人的意见,但必须尊重它们。

后来,我又写了一篇论文,介绍了我们首次将一种业已存在的技术的新应用,投了出去。很快,审稿意见回来了,同样是三个审稿人,其中有一个很tough,说我们用的技术别人早用过了,没有发表的意义。我很气愤,技术有了,可是没有人用到这个方向里啊?这个期刊连一轮修改的机会也没有,我的文章直接被淘汰了。主编大概也觉得审稿人有点儿过了,写了一封信来,说我不完全赞同审稿人的意见,但必须尊重它们……建议你们试试其他的杂志,我想在别的杂志那里机会还是很大的。主编是对的,文章后来在影响因子类似的别处发表了。导师安慰我又说:“It all depends on the reviewers我点点头,心里想,学术圈里,reviewer最牛,主编都得让他们三分。

我愈发相信这句话:“It all depends on thereviewers”,天天盼着自己有机会审稿,手握生杀大权。直到遇到后来这件事儿。

“Accepted as it is(无需修改,照原文接收)

这也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个主流期刊发来邮件,邀请我审一篇稿件。正好有时间,对正在读博士的我也是个锻炼,就欣然同意了。作者与我是小同行,虽然抹去了姓名,还是很容易猜出来是哪个组的文章。实话实说,论文质量不错,但是我发现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无论如何无法解释清楚——应该是作者耍了小聪明,故意含混带过,想蒙混过关——如果我的判断正确,作者声称他们搭建的系统所能达到的技术指标是站不住脚的。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做庸医”——为了避免误诊,还专门和组里的资深同事们讨论了一下,他们也支持我的看法。于是我说这个参数是我对该文的一个Major concern(严重关注的问题),希望作者给出解释。其实也不是所有的Major都可怕,只要作者解释的合情合理,我下一轮肯定很爽快地给他们通过,大家都不容易。但如果作者有意模糊事实,这文章的立意就站不住了。杂志的网上审稿系统有个选项:下一轮修改后的稿件,你是否愿意再审,我选择了肯定的答案。提交了审稿意见之后,我就开始等作者们修改的稿件——我很想知道作者怎么回答我的疑问。可是等了很久,杳无音信。直到三个月后的一天,一封来自该期刊的邮件出现在我的邮箱里。不过让我意外的是,这不是修改后的稿件,不是response to reviewers’ comments,而是一封来自该期刊主编的decision letter(最终结果)。邮件里说,经过考虑,原文被accepted as it is——照先前的版本直接接收了!不过,矛盾的是,邮件同时还说,该文章已经经过多轮修改。后来我查看了发表出来的最后版本,那有疑问的参数,还是原封不动躺在文章里。岂有此理,我无法理解这事儿,感觉自己作为reviewer的尊严重鄙视了,不是it all depends on the reviewers么?怎么轮到我做reviewer就不depend on我了呢?后来我和导师闲谈的时候说了这事儿。他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不过那篇文章的senor author(最后一个作者,通常是PI)不就是这个杂志的主编么?

唉,谁说学术圈里没有江湖?这次reviewer败给主编了。

结语

慢慢经历的多了,知道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有点儿意外的小插曲。大多数的同行审稿,都是“软”“硬”结合、通情达理的——既维护学术水准,通过审稿的过程把有疑问的问题讨论透彻,又尊重作者的劳动和发表的需要。只要论文内容说得过去,一般都会让你发表,即使文章有点儿小瑕疵,即便经历一些你来我往的波折。感觉有些审稿人就像是在提携后辈:我遇到过一个很负责人的审稿人,像是动了感情一样,在审稿意见里说,“你应该在文章加上这个这个讨论,你如果不做,我会失望的”——那可爱的口吻弄得我都不好意思跟他(她)讨价还价。话说回来,科研论文还是得好好做,“搞定谁都不如搞定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

 

 

 

 

20141220日,于纽约机场及达美航空航班上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852787.html

上一篇:我此起彼伏——《科学网》写博半年记
下一篇:哈佛大学的那尊假铜像
收藏 IP: 96.52.144.*| 热度|

64 刘立 罗德海 张士宏 蔡小宁 杨正瓴 李伟钢 王善勇 刘俊伟 陈筝 邓亮亮 郭艳峰 文克玲 徐耀 麻庭光 魏晖 李天成 孙瑜隆 孔梅 王春艳 程娟 伍泓宇 高磊 唐凌峰 武夷山 郭战胜 彭思龙 黄世臣 廖传安 廖晓琳 李斐 李桂顺 朱义峰 黄育和 刘新 徐明昆 檀成龙 蒋永华 王红磊 Editage意得辑 徐长庆 赵星 何小舟 胡想顺 强涛 邵明波 吴玉喜 科苑往事 伍国华 seeker99 liangzx kknk xchen biofans shawthink psystudyliu zhouguanghui jiayuan333 cmhuang zugu qzw PWANGSEIDON tm66jjbj xuqingzheng WBoo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