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让人忧心重重的高校学术场到官场的蜕变

已有 5160 次阅读 2009-9-25 09:0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

当下高校权学交易、学术造假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当事人多有牵涉一定的行政级别。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高校学术正在向权势低头,知识正在向官阶媚俗,一幕幕由学术场到官场蜕变的闹剧正在上演。

大家知道,场是事物运动变化不可或缺的能量与时空。比如某种物理现象的产生,其先决条件是某种场的存在,就像没有磁场就发不出电力一样,随着磁场的逐渐减弱,电力也随之减弱。最糟糕的状况是一旦磁场变了性质,可怕的后果不是没有了电力,而是产生某种怪异的物理的现象,甚或殃及人类。

这些年高校学术场不断地衰变,官场乘势而入,已经接近质变的临界点。不断加剧的由学术场向官场的蜕变,使得高校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学术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崇高和圣洁。学术贬值,学术污染都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学术灾难,如果再不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加以深刻认识,并在政策、制度乃至体制的层面上加以有效扼制,这种现象的蔓延势头必将继续泛滥下去。等到那一天,官场文化横行之时,就是学术斯文扫地之日。

据长江日报最新消息,日前公布的教育部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名单中,100人中超过9成担任行政职务,从校长书记、院长到一般的主任,应有尽有,其中仅“校座”就有20人。而“纯”一线教师仅10左右,这是一组耐人寻味反差强烈的对比数字。

质疑是自然的,因为这组数字给人的疑惑实在太多。为什么绝大多数,常年在一线教学岗位辛勤耕耘且名副其实的教学名师榜上无名,而身兼行政职务成天为琐碎事务缠身无暇学术的领导却那么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下高校已经是官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行政资源往往是获取学术名誉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科研经费的划拨、职称的评定等皆由行政主导,皆仰望行政权威,至于评一个名师那就更不在话下。难怪有知情者质问道:这份名单中有个别名师候选人在10年内几乎没有上一门本科课程,这样的教师竟然可以是教学名师?问题的关键不在教学水平高低,教学操守是否端正,教学业绩是否出色,而在是否拥有行政头衔。借用一位高等教育专家的话说就是此师之出自官威一旦当官,什么都有。对此有在校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作为高校教师的最高荣誉之一,没有官职的名师只有10%左右,是不是校园已经官僚化了?

另据九三学社一项最新调查得出的结论指出,由于官场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评奖的信任度遭遇质疑,高校官本位倾向呈明显加剧态势。调查发现有614%的人认为,以行政级别确定高校校长职务的做法,助长了高校的官本位。近半受访者认为科技成果获奖人排序,不是以实际贡献大小,而是以“领导优先”原则排列。就连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两年前的一个论坛上,也直陈大学官本位倾向正在吞噬高校学术。

行政资源显示出的巨大优越性,很快就会转变成竟相争夺的优质资源,一旦拥有了一定级别的行政资源,就可以带来相应的回报,于是有人顾不得廉耻,开始向学术与权力合成的怪胎裸奔而去。比如有领导为了凑足申报“名师”需要的课时,以权势压人,硬是诱导甚至是威逼别的老师出卖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校长为了戴上院士帽,煞费苦心地经营自己的学术成就,想方设法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这种将众人科研学术成果集聚一身的作法不是个别。有在位的校长声称,“大家都这么搞。我就曾帮某某院士写过文章。”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在这种巧取豪夺下,敛取的学术成果,真可谓是著作等身,名震天下。于是有的校长不用吹灰之力,就完成了300多篇论文。一位教授亲口讲,自己主持研究的课题,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此申报院士。这时他才发现,原来学校领导早在上一次申报院士时就用过了该奖,并且如愿以偿评上了院士,而真正负责该项目研究的这位教授却完全被蒙在鼓里。

还有一种可怕的现象在高校孳生,那就是代人读研。而这个被代的人,多是权高位重的在职领导,可见外界官场文化已经冲破大学围墙,开始向高校渗透。为领导读研、读博代考、代写论文的现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要不然,何以解释如今的官员队伍中,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博士。与此同时,高校聘请官员,包括卸任的和在职的担任导师和兼职教授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我们时常能在一些介绍官员的文字看到这样的字眼:某某高校的客坐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高校俨然成了官场混迹的最佳选择,当学术与官阶紧密勾结在一起的时候,必然助长权钱交易与权学买卖,在强大而猛烈的官场文化炮火面前,学术殿堂轰然倒塌的日子就为时不远了。 

无独有偶,最新一期《学习时报》也有学者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的大学正在变成事实上的官僚机构。在强大的官本位场的作用下,甘愿坐冷板凳一心向学的人少了,投机钻营媚俗权贵的假学术权威多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何以建立优良的学风与校风?一批批从这样的学术环境熏陶下走出大学校们的学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真是个令人忧心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257716.html

上一篇:哲学夏令营: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下一篇:杭州建自行车公交系统是个不错尝试
收藏 IP: .*| 热度|

4 梁进 朱志敏 吴飞鹏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