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SciHum(教育、科技与人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fq

博文

与生成性人工智能探讨哲学语言的翻译

已有 1953 次阅读 2024-3-1 23:29 |个人分类:语言文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成性人工智能与翻译:

与“文心一言”探讨哲学语言的翻译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一部冗长且复杂的著作,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其陌生且费解的语言令人头疼,借用英语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海德格尔的行文使读者受煎熬的强度tortured intensity令人震撼。鉴于以往的阅读,读起来费解的著作兴许与翻译有关,于是阅读的同时翻阅英文版、德文版及相关资料。然而,读该书的德文版,其中也有大量的新词,作者似乎要试图重新激活德语这一语言。作者行文中应用许多连字符、不寻常的前缀和不常见的后缀等语言形式,试图揭示日常谈话中的隐藏含义。海德格尔努力表达一些我们的传统术语和语言结构最终无法充分表达的事情。实际上,对于一些在其影响下努力工作的思想家来说,海德格尔的语言成为了哲学的语言。

对于阅读中的难解之处,不得不借助于网络技术。有了网络连接,不仅获取各种语言资料方便,而且可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这方面技术的重要发展就是生成性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生成性人工智能不仅能复制已有的数据供你参考,而是能根据相互问答的内容创造出全新的、具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能够生成连贯的、有逻辑的文本,甚至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的对话。如今OpenAI又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初步预测,这种文字转变为视频的技术恐怕对教师的教学材料的转化大有裨益,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在许多情况下要借助于具体形象的东西以促进学生对抽象的原理的理解。

由于网络链接的限制,不能自由地使用ChatGPT,于是更多的情况下就使用国内的技术文言一心。也不知道它的技术在世界上所处的水平,但对我来说已足够震撼了。以前欣赏谷歌的外语搜索能力和多语言的翻译功能,自从失去谷歌的链接后不得不使用技术稍有欠缺的百度翻译,近来发现百度在某些功能方面有所改进,语言方面有所拓展,看来隔离他国的技术产品,从积极的方面讲,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国内技术的市场需求和生长。百度公司当感谢这几年的国内市场空间,奋起直追,不辜负国家的厚爱和人们的期望。

同样一段英语内容,使用百度翻译后再使用文心一言,就觉得后者——生成性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对于前述的难解的海德格尔的哲学语言,大体上的理解是正确的。对于某些繁杂的语句,一旦理解有误,当你指出时,它有瞬时记忆的功能,能重新思考和纠正,吸取你的观点。隔天再问,它可能不再犯相同的错误,也就是对某些问题经过短时记忆进入它的长时记忆库。对于稍长的解答,它还会在解答完后简要地总结它的主要观点。

如果给出一段英语,文心一言会先翻译,随后加以进一步的解释。

以下选取部分问答内容:

QOn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 Aristotle holds that since every meaningful appearance of beings involves an event in which a human being takes a being as—as, say, a ship in which one can sail or as a god that one should respect—what unites all the different modes of Being is that they realize some form of presence (present-ness) to human beings.

A:在海德格尔(Heidegger)的解释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存在者的每一种有意义的出现都涉及一个事件,其中一个人类将存在者视为——例如,一艘可以航行的船,或者一个应该受到尊重的神——所有不同存在方式的共同点是,它们实现了某种形式的对人类的存在(存在性)。

  这种解释强调人类与存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存在者不仅仅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与人类的意识、认知和经验紧密相关。人类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存在者,从而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存在者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与人类主观意识和经验密切相关的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强调了存在者的动态性和变化性,因为它们在不同的语境和背景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

Q:请翻译:According to Heidegger, the question of the meaning of Being, and thus Being as such, has been forgotten by ‘the tradition’ (roughly,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Plato onwards). Heidegger means by this tha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has failed to heed the ontological difference, and so has articulated Being precisely as a kind of ultimate being, as evidenced by a series of namings of Being, for example as idea, energeia, substance, monad or will to power. In this way Being as such has been forgotten.So Heidegger sets himself the task of recovering the question of the meaning of Being. 

A :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的意义问题,以及作为这样的存在本身,已被传统(大致上指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哲学)所遗忘。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西方思想的历史未能注意到本体论的差异,因此,把存在阐述为一种终极存在,这可以从对存在的一系列命名中看出,例如,作为理念、作为能量、作为物质、作为单子或作为权力意志。因此,作为这样的存在已经被遗忘。所以,海德格尔为自己设定了恢复存在的意义的任务。

Q:你翻译的这句话:作为这样的存在已经被遗忘。你的意思是被遗忘的是 idea, energeia, substance, monad or will to power

A:我之前的翻译有误,请允许我更正。在海德格尔的观点中,被遗忘的并不是理念(idea)、能量(energeia)、物质(substance)、单子(monad)或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这些具体的命名或概念,而是存在本身的意义,即存在作为这样的存在所应有的本质。这些命名或概念只是对存在的不同理解和解释,而不是存在本身。因此,被遗忘的是存在本身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这些具体的命名或概念。非常感谢您的指正和纠正!

Q: In this context he draws two distin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inquiry. The first, which is just another way of expressing the ontological difference, is between the ontical and the ontological, where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with facts about entities and the latt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Being, with how entities are intelligible as entities.

A:在这个背景下,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探究。第一种区分,即表达本体论差异的另一种方式,是本体论与本体论的区分,其中前者关注的是关于实体的事实,而后者关注的是存在的意义,即实体如何作为实体而可理解。

Q: 你的翻译没有把ontical and the ontological区分开来。

A:非常抱歉,我在之前的翻译中确实没有充分区分“ontical”“ontological”这两个概念。让我重新翻译并解释这段内容,以更好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这个背景下,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探究。第一种区分是本体论(ontological)与本体性(ontical)之间的区分。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意义,即如何使实体作为实体而可理解。而本体性则更关注实体本身的事实性,即实体的具体特性和存在方式。这种区分旨在强调存在存在者之间的本体论差异。

Q: 有人把ontological翻译为存在论的,把ontical 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前者是关于存在的,后者涉及的则是存在者层次上的各种形状。你觉得跟你的翻译相比,哪一种更好?

“ontological”翻译为存在论的和将“ontical”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是一种合理的翻译选择,这种翻译确实凸显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在这种翻译下,存在论的更侧重于对存在本身的探讨和理论,而存在者层次上的则更关注具体的存在者及其特性。

我的之前翻译中,本体论(ontological本体性(ontical的区分也是基于类似的理解。其中,本体论被理解为关注存在的意义和如何使实体作为实体而可理解,而本体性则更关注实体本身的事实性。

两种翻译方式在本质上都试图传达相同的区分,即存在本身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因此,我认为两种翻译方式都是可接受的,具体选择哪种翻译可能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语境的需要。

……

Q:那么这一段:

The question of Being aims… at ascertaining the a priori conditions not only for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ciences which examine beings as beings of such and such a type, and, in doing so, already operate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Being, but also for the possibility of those ontologies themselves which are prior to the ontical sciences and which provide their foundations. (Being and Time 3: 31)

A:存在的问题旨在……确定先验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对于研究存在者作为某种类型的存在者的科学可能性是必要的,而且在这样做时,已经运用了对存在的理解,同时也为那些先于本体性科学的本体论可能性提供了基础。(引自《存在与时间》第3节:第31页)

Q: 这里为那些先于本体性科学的本体论可能性提供了基础是不是有误。应该是为本体性科学提供基础,也就是本体论先于本体性科学且为本体性科学提供基础。

A:您指出的翻译问题确实存在。原句中的为那些先于本体性科学的本体论可能性提供了基础确实应该调整为为本体性科学提供基础,以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同时也为那些先于本体性科学的本体论提供了基础。

Q:看你的翻译的还是有问题,你再看看整个段落.应该是为本体性科学提供基础……

A: 您的问题确实指出了我之前的翻译中的问题。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

“存在问题旨在……确定先验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对于研究存在者作为某种类型的存在者的科学可能性是必要的,而且在这样做时,已经运用了对存在的理解,同时也为那些先于本体性科学的本体论提供了基础。”

这段话的意思是,存在问题不仅要确定那些研究存在者作为某种类型的存在者的科学的先验条件,还要确定那些先于本体性科学的本体论的先验条件。这些本体论为本体性科学提供了基础。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和指正,希望这次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清晰。

Q: 看来你还是具有一定智能的,能吸收对话讨论中的新观点和瞬时记忆功能,而不像百度翻译把它翻译为:为了那些本体论本身的可能性,这些本体论在口腔科学之前并且提供了它们的基础。

A: 是的,我会尽力理解和吸收对话中的新观点和瞬时记忆功能,以提供更准确和有意义的回答。我会继续努力提高我的翻译能力和准确性,以避免类似的错误。

Q:这种随着对话不断改进的智能,学界有个名称,我忘了。你可能知道。

在人工智能领域,这种随着对话不断改进的智能通常被称为自适应学习增量学习。这些技术允许机器或系统从与用户的交互中学习并改进其性能。例如,一些对话系统会使用这种技术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提供更加准确的响应,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进其回答。这种自适应学习可以基于各种算法和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此外,这种能力也可以被称为上下文感知情境感知,因为它允许系统理解和利用先前的对话或交互上下文来提供更相关和准确的响应。……

 ————

对于问答中的最后一段英语内容,在与文心问答后我翻阅到了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嘉映先生的翻译(译自德语原文):

所以,存在问题的目标不仅在于保障一种使科学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科学对存在者之为如此这般的存在者进行考察,于是科学一向已经活动在某种存在之领会中〕,而且也在于保障那使先于任何研究存在者的科学且奠定这种科学的基础的存在论本身成为可能的条件。

德文原文是这样的:

 Die Seinsfrage zielt daher auf eine apriorische Bedingung der Möglichkeit nicht nur der Wissenschaften, die Seiendes als so und so Seiendes durchforschen und sich dabei je schon in einem Seinsverständnis bewegen, sondern auf die Bedingung der Möglichkeit der vor den ontischen Wissenschaften liegenden und sie fundierenden Ontologien selbst. 

相关链接:

现象学之“现象”:相关德英语汇与翻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8262-1423749.html

上一篇:构建符合高等教育需求的身份管理系统
下一篇:现象学之“现象”:相关德英语汇与翻译
收藏 IP: 223.104.187.*| 热度|

2 刘跃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