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想] Friedrich Miescher,同行评议,科技政策
Friedrich Miescher, Swiss biochemist,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Friedrich-Miescher
Friedrich Miescher,发现DNA的人,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有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和 James Dewey Watson。
类似地,晶体管的最早发明人也不是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6,而是***。
“Friedrich Miescher——使这个名字在时间中默默无闻消散的原因有很多。他的故事给科学界提供了一个经验教训——即使是像DNA发现这样重要的现代生物学发现,也不能保证得到它应得的关注。深思熟虑的沟通策略对于确保良好工作产生必要的反响至关重要。”
除了科学家自身努力传播外,科技界和社会,就可以不负责任?
对于科研和学术成果的判定,需要同行专家的识见和眼光?
居里夫人缺少科技经费,到底谁可耻?
Michael Lubell(迈克尔·卢贝尔)说:“科技政策可能推动科学研究,也可能阻碍科学研究,可能促进基于科学发现的技术之开发,也可能阻滞技术的发展。”
“卢贝尔采用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例(包括气候变化、互联网、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大脑计划、曼哈顿工程、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创立过程,等等)来说明,过去和近期的政策决定如何影响了美国国内和全球的科技发展。他也讨论了科技政策对公众关注的众多领域(卫生保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经济增长,能源,国防,创新,产业竞争力,等等)的潜在影响。尤其是,他阐明了科学技术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从外交遏制到军事干预,从科学合作到技术竞争,等等。”
“The points is “innovation and discovery” is an artistic endeavor. They cannot be regulated and manufactured on order. The best thing society can do is to provide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onducive to invention and let people do what they want and are interested in. 要点是“创新与发现”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们不能按订单进行管理和制造。社会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有利于发明的环境和资源,让人们做他们想做和感兴趣的事情。”
2004年春天,艾萨克·牛顿说:
“上层建筑,不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作用,主要是不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不知道艾萨克·牛顿说的对不对?
相关链接:
[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62/summary/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Prize share: 1/3
James Dewey Watson, Prize share: 1/3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6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56/summary/
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 Prize share: 1/3
John Bardeen, Prize share: 1/3
Walter Houser Brattain, Prize share: 1/3
for their researches on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the transistor effect.
[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9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09/summary/
Karl Ferdinand Braun, Prize share: 1/2
in recognition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telegraphy.
[4] Wiley中国,2019-06-18,最先发现DNA的人却被人们遗忘?——除了Watson 和 Crick 还有他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310-1185637.html
Friedrich Miescher,发现DNA的人,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
[5] Friedrich Miescher, Swiss biochemist,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Friedrich-Miescher
[6] 2010 History of Semiconductors - Cornell University
https://djena.engineering.cornell.edu/hws/history_of_semiconductors.pdf
[7]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Gargini, Paolo A. (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475 Via Ortega Stanford, CA; 94305, United States) Source: Nanoelectronics: Materials, Devices, Applications, v 1, p 1-52, April 8, 2017
[8] 武夷山,2019-06-15,美国科技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85058.html
卢贝尔采用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例(包括气候变化、互联网、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大脑计划、曼哈顿工程、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创立过程,等等)来说明,过去和近期的政策决定如何影响了美国国内和全球的科技发展。他也讨论了科技政策对公众关注的众多领域(卫生保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经济增长,能源,国防,创新,产业竞争力,等等)的潜在影响。尤其是,他阐明了科学技术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从外交遏制到军事干预,从科学合作到技术竞争,等等。
[9] 何毓琦,2019-06-12,Achieiving Academic Excellenc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1184626.html
[10] 刘进平,2019-06-12,一流大学不是“管”出来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84643.html
官方总希望通过规章制度来“管理”和“评估”大学和科研机构,促使其达到一流标准。但问题是科研在创新的本质上,与艺术无异。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能保证有这种效果。即使是企业,也是官方只要保证环境公平,越放开手脚,越有利于企业发展。更何况科研和学术机构呢?
对于科研和学术成果的判定,需要同行专家的识见和眼光,而不是根据发表期刊和影响因子来判定,不然,诺奖直接按发表期刊和引用率排名来发算了。
[11] 李江,2018-05-28,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基于短期时间窗口的科学评价指标不但没有鼓励创新、促进科学原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科学创新。追求短期效益的评价方式有可能蒙蔽科学政策的双眼,最终削弱科技发展的潜力。
[12] 李江,2017-12-19,如果科研经费改为平均分配......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90437.html
同行评议花销巨大,评议结果极不稳定。
[13] 张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14] 文双春,2019-06-08,不是你牛,只是评价规则向着你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83752.html
最切中要害的是,那位老师说,他终于看清了论文界的一个真相:许多所谓的牛人之所以牛,并不是他们的学术真有多牛,完全是因为评价规则向着他们;许多老师论文奖励拿得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论文水平有多高、价值有多大,也完全是因为评价规则对他们有利。
[15] 华春雷,2019-02-14,《自然》发文揭开"大科学"背后的沉重真相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1162214.html
但是令人深思的事实是, 那些科学领域中的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 却在科学和技术的最前沿的天际线上在拓荒和耕作. 他们在选择研究课题上, 往往更重视真正的难题和最尖端性问题, 因此, 他们才真正承担了科学前沿区的最大的风险性, 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工作, 才维持了科学的后驱力, 维持了科学的生命力. 但是, 他们却往往得不到舆论的关注, 没有记者的注意, 无法被聚光灯照射, 在资金上也往往更困难. 这就是该论文所揭示的当今科学界原始森林中的沉重的生态真相.
[16] 2019-04-07,“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196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