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要始终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http://www.qstheory.cn/llwx/2018-12/11/c_1123834759.htm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一、从科技史看,应该是常识。
“在科学作品方面,数量指标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是质量,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充分程度如何和所得答案的可靠程度如何。”
二、近年的一些实证研究(Zenas 公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6813.html
(1)2015年1月1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证明: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2)2016年1月8日,《Management Science》发表 Looking across and looking beyond the knowledge frontier: intellectual distance, novel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cience;
(3)2016年6月30日,《自然》发表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lower funding success;
(4)2016年7月2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 都证实同行评审系统导致好的研究不能发表。
(5)2017年4月27日,《自然》发表 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证实:
高创新性论文也倾向于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目前依赖短期评价指标的评价系统将大大低估这些具有更高的、更长期的影响力的研究。
(6)李江,2018-05-28,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基于短期时间窗口的科学评价指标不但没有鼓励创新、促进科学原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科学创新。追求短期效益的评价方式有可能蒙蔽科学政策的双眼,最终削弱科技发展的潜力。
(7)李江,2017-12-19,如果科研经费改为平均分配......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90437.html
同行评议花销巨大,评议结果极不稳定。
(8)张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三、“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充当的只是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一方面,它不自觉地为新世界准备着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它不自觉地为自身造就了无产阶级这一掘墓人。”
类似地: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抑制竞争对手枝芽萌发却犀利万分,常言说“消灭于萌芽状态”
竞争,完全毁灭性的绞杀竞争对手!
推荐阅读:
[1] 秦四清,2019-04-07,唯论文的实际效应是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71913.html
[2] 栗茂腾,2019-04-06,竞争,完全毁灭性的绞杀竞争对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171820.html
[3] 王俊杰,2019-03-31,植物世界中看不见的战线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70692.html
抑制竞争对手枝芽萌发却犀利万分,常言说“消灭于萌芽状态”,他感作用则连芽都不允许萌动,可见其凌厉之烈。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上面抄袭来的内容,请您自行查找!您辛苦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