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拍摄于南河庭院,绿篱为小叶女贞,发芽初期;乔木为矮樱。
几年前带队野外调查时,注意到核桃树下杂草稀疏,而且稀疏斑块大致与树冠垂直投影区相当,只是略向坡下方向拉伸。于是向同伴介绍,这是核桃树的他感作用所致。他感作用指植物分泌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生长的现象。在校教科书提及数语,工作后又听同行前辈提及核桃树的他感作用,导致树下无草,因此印象较深。见到同类现象,故知旧闻便沉渣泛起。当时又联想起曾经注意到另一个现象,铅笔柏树下杂草以树干为中心,向外弯曲,弯曲程度自树干处向外依次减弱,直至树冠边缘恢复直立,整体如同锅底一般。观察时不明所以,凝成心中小小疑惑。向同伴说起核桃树的他感作用时,随之省悟,铅笔柏树下的杂草锅底同样是他感作用所致,即铅笔柏枝叶释放化学物质导致杂草向外弯曲。这些算是对他感作用稍进一步的理解,除此之外,就只剩空空如也了。
后来,在一处植物园参观,路过一小片杨林,注意到林下地表干燥少草,第一印象这是司空见惯之事,第二印象恍忽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觉。两个印象交织着一闪而过,并未上心。接着走到一小片核桃林中,林下地表杂草几乎全无。联想起他感作用,脑中灵光一现,顿悟杨林杂草稀疏同样由他感作用所致,只是当时尚不知杨树是否被确证具有他感作用。当晚知网搜索,果然有资料证明杨树具有很强的他感作用,不由得兴奋异常。随之查寻,得知他感作用很普遍,许多植物都能释放他感物质。于是开始留意不同植物的他感作用,每到一处便细心观察花草树木各种现象,尝试利用他感作用予以解释,尤其园林植物。只要见到明显符合他感作用特点的现象便手机拍摄存照,为此着迷了两三年之久。就是到现在还时不时拿他感作用比对一番。
痴迷他感作用期间,逐渐意识到国内林学界较少涉及他感作用,偶尔有些议论,也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之中。有些林学现象明显属于他感作用,却被解释成诸如干旱、地力贫瘠、遮阴之类作用,以至于技术进步缓慢。因而下定决定撰写了一篇《他感作用及其林学意义与思考》。著文期间,在理论分析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他感物质相当于植物的化学爪牙,用来排斥邻近植物,抢占资源空间。他感作用的影响之一就是抑制枝芽萌发,导致受其影响的枝条没有新枝绿叶抽生而趋于干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其实就是麻的他感作用抑制蓬的侧芽萌发所致,蓬茎侧芽受抑制,只留茎尖努力向上生长,茎杆自然就直立无斜了。密林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同样是树木通过他感作用互相抑制侧芽萌发的结果。早期抽生的侧枝位于林冠层下,深受他感作用影响,其枝芽萌发被完全抑制,终而干枯。这些理论解释很漂亮,很圆满,以至于得意忘形,彻底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善后问题:事实是否如此?
见到图中的景象,猛然省悟到,这就是他感作用抑制枝芽萌发的确切证据。图中由近而远,第二、三株矮樱树下的绿篱发芽程度明显弱于其他地方,无疑是乔木去年释放他感物质抑制的结果。当然,这种抑制作用比较弱,尚不能完全抑制小叶女贞的枝芽萌发,仅仅造成后者萌发迟缓。
手机拍摄于南河庭院,绿篱为小叶女贞,发芽初期;乔木为矮樱。
图中可见,矮樱树冠下小叶女贞发芽明显比周围植株迟缓,无疑受矮樱树冠去年释放的他感物质影响所致。
手机拍摄于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院内,绿篱为小叶女贞,发芽初期;乔木为刺柏。
刺柏树冠下小叶女贞发芽程度略有增强,尤其刺柏左侧树冠下小叶女贞绿叶越冬不枯。这一现象同样可以解释为他感作用。他感作用的影响即可以表现为削弱或抑制,也可以表现为增益或促进,随植物种类而异。图中景象说明刺柏对小叶女贞越冬和发芽有所促进。
手机拍摄于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院内,绿篱为小叶女贞;乔木为龙爪槐。
龙爪槐树冠下小叶女贞绿叶越冬不枯,槐冠外侧女贞绿叶则越冬干枯。这一现象表明,龙爪槐对小叶女贞绿叶越冬具有增益性的正向他感作用。
手机拍摄于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院内,刺柏两株并生。
图中刺柏两株并生,而树冠拼合如同单冠。由此可以推测,其原因在于两株刺柏互相他感抑制树干相对一侧的侧枝发芽,各自形成半冠,造成两冠呈拼合形态。
手机拍摄于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院内,并生刺柏相对一侧树干光秃无枝。
正如前图推测,并生树干相对一侧没有侧枝,形成光干。只有他感作用互相抑制枝芽萌发才能圆满解释这一现象。树干侧面侧枝相互背离趋势比较明显,正像铅笔柏树下杂草锅底一般,无疑是他感作用你推我搡、互相排斥的结果。
他感作用是植物世界里的化学搏斗,隐秘而激烈,其犀利凌厉不亚于动物世界的你死我活。植物枝叶你推我搡,互相排斥,不至于致死竞争对手,但抑制竞争对手枝芽萌发却犀利万分,常言说“消灭于萌芽状态”,他感作用则连芽都不允许萌动,可见其凌厉之烈。他感作用并不求杀灭,只求竞争对手的枝芽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萌发,除此而处,任凭后者自由发挥。他感作用实质是逼迫对手屈服于我的意志,并不图谋杀灭对手,可谓深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精髓。
2019年3月31日于兰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