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人之思考(9):艺术也是生产力

已有 6960 次阅读 2007-9-25 10:38 |个人分类:关于人的思考

        根据传统的观点,生产力是指劳动者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变革自然的能力。几百年过去了,它的内涵和外延好像在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其无比强大的威力,劳动工具早已不是原来机械意义上的,劳动对象也在无限地拓展,因而生产的效率和深广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要素充实于生产力,地球面貌的日新月异变化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生产力之所以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活跃的因素,归根结底在于人自身:人不单单是劳动者,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实施者,而且人还是劳动成果的最终消费者和直接享用者。

        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曾经历了见“物”不见“人”的年代。曾几何时,经济指标好像年年在“刷新”,可是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用朴素的政治经济头脑分析,其原因除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相对滞后外,可能跟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与需要的脱节有关——常常把人力与物力消耗在无谓的地方。应当充分认识,在相当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经济是一种适宜的经济形式,它好就好在生产目的明确,自始至终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好就好在倡导合理竞争,优胜劣汰,关注民生。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适当梳理我们的相关认识绝非多余,比如到底什么是生产力?人们的文化需要与生产力有怎样的联系?艺术在其中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环视周围,我们发现,现在物质消费品琳琅满目、越来越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构建,相当比例的人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将消费的天平逐渐朝文化需要方面倾斜,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审美、艺术的强烈欲求。比如,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民间玩耍花样百出,全国各地接连不断的休闲活动或艺术节此起彼伏。时下,为提高生活质量花费在这方面的开支正在逐年增加,其开销在每个家庭中已经占据不小的比例。花卉盆景、摄影录像、绘画书法、雕塑摆设、建筑装潢、音乐欣赏、影视娱乐、曲艺爱好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消费,几十年前无暇顾及,或者被斥之为“门外汉”、“非份需求”和“奢侈生活”,还仅囿于少数人、局部地区,如今则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工作之余谁不想轻松轻松?大家都意识到,艺术活动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参与自己喜爱的文艺活动,好处多多,让人留恋,因为它不仅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消除疲劳,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获得精神上的无限快乐。

       要知道,这是人性的表现,亦即每个文化人的本性。这不,随着大家手头的钱多了,以满足自身业余爱好和文化需求的产业如鱼得水,日益兴旺,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乃至远远超过其他产业的势头。关于这一点,陈炎撰文作了专门的论述:“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深入的。在以农、林、牧、渔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前工业时代,人的体力和经验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以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时代,科学和技术跃居于生产力要素的首位;而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后工业时代,美学和艺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也便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而,将艺术当作一种生产力是有充足理由的。仔细推敲,至少有以下两点足以证明。首先,这是人们体验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的历史必然。虽然艺术直接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和体验方式,并不始于今日,古代早有之,无奈当时迫于生产力水平,广大的劳动者没有足够的剩余时间追求艺术、获得精神享受,更没有足够的资讯手段来获得审美资源,但是人的本性并没有因此匿迹,相反只要条件允许,这种反映内在需要的方式和产品总要顽强地涌现出来,并且将随着生产率的发展而趋于繁荣。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包括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增无减,现代人追求生活的高质量、生活的情趣化,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便将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会问,满足人之情感体验需要和审美需要的途径难道只有艺术一种方式?对此,笔者不敢贸然作肯定或否定的断言,但是却可以明确告诉发问者,满足人之情感体验需要和审美需要的最好途径或方式唯艺术莫属,倒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妨以大家熟悉的科学、哲学等门类为例。我们的科学家探索奥秘要做实验,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仍然是失败,这时烦恼和痛苦难免会浮上心头,怎么办?唱支歌、哼个小曲,便有神奇的调适效果——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绝非偶然;哲学家研究形而上学离不开逻辑思辩,绞尽脑汁,绕来绕去,还是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当然也谈不上快活,怎么办?看部电影,读篇小说,放松一下。还有,企业家、金融家必须整天盯着商品价格涨跌,行情有变,心惊肉跳,离审美体验更相去甚远……排来排去,艺术活动最适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艺术是一种形象化的东西,直观、动态,神情交融、入眼入耳入脑,能够给人以说不出的震憾力、愉悦感。西方情绪学家研究发现,艺术是情绪的直接产物,情绪作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上帝的“恩赐物”,通过艺术可以得到最佳的表达和最好的体验。不仅如此,情绪还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递,一人悲哀、亲人受累,耳濡目染,没有例外。事实表明,传递积极情绪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形形色色的艺术活动,不同的民族尽管语言不通,但都可以通过表情、肢体动作,通过艺术活动相互交流,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使自己心中的烦恼、忧愁、抑郁、焦虑一扫而光。难怪,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都需要艺术。

      其次,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社会推动作用。陈炎先生指出,艺术作为新的生产力要素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一是制造直接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比如电影业和音像制品业;二是通过生产艺术作品的衍生物实现经济效益,比如《星球大战》和《黑客帝国》播映后,市场上不仅充斥了相关的仿真玩具,而且出现了相关的T恤衫、帽子以及风衣等大大小小上百种商品,至于随之而来的电影海报、音像制品、电子游戏、图书、邮票之类更是数不胜数。三是通过实用产品中的审美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比如农民收获一斤棉花,在市场上只能卖几块钱;工人将其织成布,可卖几十块钱;裁缝将其做成衣服,可卖几百块钱;如果经过类似皮尔·卡丹式的艺术大师设计成时装,就可卖到几千块、甚至上万块钱。

       要之,艺术也是生产力,就像吴健民所说“交流是一种生产力”那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7801.html

上一篇: 人之思考(8):需要与人的发展
下一篇:科学地认识人的情绪(人之思考13)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