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从科学大师的自述透视成才原因(人之思考23)

已有 3838 次阅读 2009-10-16 15:28 |个人分类:最新日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爱因斯坦1946年写了一篇自述,发表在希耳普(P. A. Schilpp)编的为庆祝爱因斯坦70岁生日的论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该自述被收集至《蔚蓝的思维——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月第1版)中。

这篇译文真实反映了这位科学大师当时走上科学道路的经历,虽然文字与一般传记不同,写得较粗略而跳跃,但是对自己的内心想法却勾勒得较清晰,有助于我们认识天资聪颖的人成为科学大师的心理路程或决定因素。从中,笔者至少隐约感悟出以下三点:

 

一、惊奇使他走上科学道路

爱因斯坦很早就有一种悟性,他说,“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追逐什么呢?下面的言词表明是指一般的生活需要,“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得到满足”。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完全自发地对某一经验感到‘惊奇’呢?这种‘惊奇’似乎只是当经验同我们的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指南针)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

“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比如三解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在12岁至16岁的时候,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总的说来,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它给予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初等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笔者注:提到的均为数学类教科书)。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

 

二、兴趣确定了他的钻研方向

“当我17岁那年作为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苏黎世大学时,……在那里,我有几位卓越的老师,比如,胡尔维兹A. Hurwitz、闵可夫斯基H. Minkowski照理说,我应该在数学方面得到深造;可是,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物理实验室,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其余时间,则主要用于在家里阅读……等人的著作(笔者注:均为物理学著作)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笔者注:爱因斯坦觉得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捆草。该典故出自14世纪哲学家布里丹所推崇的意志由环境决定的观点,反对他的人提出如下例证反驳他:假定有一只驴子站在两堆同样大、同样远的干草之间,如果它没有自由的意志,它就不能决定该吃哪堆干草,结果就会饿死在这两堆干草之间。)

这里,倘若“奇特的经验”译为“奇特的体验”——体验是情绪的组成成分之一—或许更能说明,权威人物对一个人成才的影响有时会次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体验。

 

三、天资的开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直觉、感受和爱好

紧接着上面一段,爱因斯坦说:“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捆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余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此外,我对自然知识的兴趣,无疑地也比较强;而且作为一名学生,我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只是在几年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后,我才逐渐地明白这一点。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邃的知识的渴望。……”

从字里行间,不难知道,爱因斯坦届时处于科学征程的十字路口。这暗示,即便是天资聪颖的人,在知识能力没有使之达到相当火候,思想认识还没有达到非常敏锐的时候,一般不是智力起支配作用,而是直觉、兴趣和渴望说了算。顺便要补充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把感觉、感受、情绪、情感挂在嘴上,各自含义并非十分明白。根据西奥利(Anthony Scioli)在“情绪与认知”一文中的观点,在英语中,Feel Feeling是一个十分含糊的词汇,“感受”和“情绪”是相互交换使用的。它们既可按生理上的感觉理解,也可按心理上的觉得、感受、体验理解,甚至把二者混同使用也很多。所以,自述中“直觉”、“兴趣”和“渴望”连贯起来,可以推测,当时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知识的关注程度超过数学,可能跟他对物理学更深邃知识的渴望情感有关。自述中的另外一段也可为此推测提供佐证。

“……如果一个人爱好很有条理的思想,那么他的本性的这一方面很可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而显得更为突出,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决定着他的精神面貌。……外界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意识的瞬间内容是狭隘的,这就引起了每一个人生活的一种原子化。像我这种类型的人,其发展的转折点在于,自己的主要兴趣逐渐远远地摆脱了短暂的和仅仅作为个人的方面,而转向力求从思想上去掌握事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62799.html

上一篇:两种“无形之手”形似而神不同
下一篇:活动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人之思考24)
收藏 IP: .*| 热度|

2 刘进平 许浚远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