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到今天提出了“科普”的概念,目的就是要让普通大众都能了解科学的内涵。就像足球和乒乓球一样,只要底层的受众足够多,就能培养出高端选手。科普其实就是佛家所说的方便之门,是一种方便波若。很可惜,哲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有限,哲学专家和教授们习惯自己的哲学词汇和表达,并以这种晦涩的表达为荣。
我觉得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独创的词汇或者重新定义的词汇与日常理解相差甚远。为什么哲学喜欢创造新词汇?这还是在于语言表达的问题。分析哲学提出,语言就是思想。如果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思想,也就没有表演的舞台。一个人可以在内心世界冥想,涌现很多灵感,这属于自己的顿悟。但是这种感觉要是无法表达,大家只能干瞪眼,其实这种情形很普遍。
哲学家就聪明很多,对于一些现有词汇和表达都无法表达的思想或概念,干脆就独创或者借用一个,重新定义应用场景和范围,约定成俗即可。这其实也是新语言的创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哲学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语言体系,慢慢地就就把自己专业化了。
哲学家和哲学其实自己其实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能让大众理解,也就无法影响大众,哲学慢慢就会退出世俗的社会,龟缩到自己的哲学圈子里自娱自乐,哲学的发展基本上就会受限制。
在目前的形式下,哲学一定要学习科学的做法,发展出自己的哲学科普--哲普。否则,在与科学新一轮的合作中,会更加落下风。科学的发展必定会上一个新台阶,科学并不会满足于提供普通大众理解的“科学技术”,或者“知识”范畴,科学已经在很多方面替代了哲学,成为人类新的思想来源。比如,日心说、进化论、相对论、板块构造理论、生态循环理论、大爆炸理论、黑洞理论、基因理论、量子力学等等,与其说这些是科学,不如说这些学说更像思想,强烈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和三观。纵观过去几百年,科学思想的影响远比哲学思想要大。
科学的发展可以借助形形色色的先进仪器和手段。而哲学则放弃和科学合作,只要科学要做的事情,哲学就放手。而且,所拥有的手段过度依赖于语言。与科学一起这种手段相比,语言具有非客观性和不稳定性,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科学家的表达并不那么好,但是这并不阻碍其成为好的科学家。如果一个人语言不好,则决无可能成为哲学家,即使自己内心思想再丰富也不行。反之,著名的哲学家基本上都是作家,这种反差进一步造成了哲学家的稀缺性。
哲学在起源时,哲学与科学不分家,这具有充分的道理。要想真正的理解这个世界,就不能之上谈兵,最后到分析哲学,哲学就变成了语言学,自己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缺少科学素养的滋润,哲学家很难有新作为。靠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模型,与科学家用客观仪器观察出来的信息相比,其可信度差很多。于是,我们会经常发现,哲学家定义的无穷和无限,以及对于宇宙的理解并不完备。
从康德和黑格尔的创新中就可以看出,想直接讨论那个“形而上学”,其实素材并不多。用二元论先把可理解的世界讨论清楚,再把它排除掉,剩下的就能被用来理解的形而上的纯理念世界。要想理解这个可知的世界,必须要学习科学。这种曲线救国的思路反而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并不出乎意料。
很可惜的是,目前哲学系属于文科体系。去研究那些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时间可能都来不及。这就变成了一种奇怪的状态,学习哲学做什么?当哲学老师。然后教学生学哲学,再当老师。这种放羊娃的培养模式,最终会让文献越来越多,而真正代表哲学体系的大部头著作则少之又少。研究哲学,就类似于研究红学,很需要,但是不需要那么多人。
我敢坚信,新时代的哲学家大概率不会来自于哲学系的教授。只要马斯克想总结自己的新时代与新人类的思想,他大概率会成为哲学家。打败哲学家的最终会是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
哲学不能自娱自乐,要走下神坛,面向大众,要让大众听懂,让科学家听懂。
从古典哲学开始,就一直在讨论“Being (存在)、To Be(此在)”等问题。“To be、not to be”还真是个问题。大部分外行都会听得云里雾里。哲学家还煞有其事地把存在进一步划分为“存在”和“存在者”。我想了半天,大概是这种意思。存在就像一个房间,而存在者则是住在这个房间里的宾客。要想找到这个宾客,首先就要找到这个房间。所以,存在和存在者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于是乎,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对于众多的房间,还必须要有房间号。也就是说,在讨论不同的存在,具体到此在时,必须要增加一个房间号。至于在哲学中关于存在的标签问题,还没有人任何叙述。
具体到人,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在这个例子中,就像一个行走的蜗牛。这个房间和肉体二合一,也就是人的存在(此在)与人的存在着完全绑定在一起。人即使客体,也是主体。既是研究客观世界的主体,也是人研究自己的客体。
在计算机编程中,比如C语言中,最难掌握的也是这种地址和内容的操作。C语言中定义了“指针”。计算机的内容都存在存储器中,要想找到信息,要先用指针找到这条信息的地址,然后才能找到具体的信息。比较复杂的概念是,葫芦娃的模式,房间里面套房间,地址找到后,里面的内容是下一条信息的地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地址相连,可以把很多信息串联起来,形成更有用的知识。
这个模式在人群中是否也出现?
答案是肯定的。一个此在的实质还包含了其他此在的具体内容。就好比找了我,结果我在研究黑格尔的思想。
上述的哲普是否合适,我并不完全肯定,但是对于普通大众,甚至是程序员来说,会更理解其中的概念。
本文的题目是“科普哲学”。这是一个双关语。第一层,科普是的动词,也就是上面讨论的主要目的。第二层,科普是个名词,是有关科普的哲学。科普其实非常复杂,是科学、教育、与传播三合一的行为。如何也难怪哲学的视角看待这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科普自己的哲学理解,定义自己的范畴和方式,为后续科普提供理论基础,非常重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